二十个大帝之姿弟子的命运 第十八章解惑(3/4)

阿瑶也跟着喊:“张姨家的弟弟还小,没米吃会饿肚子!””柱子虽然不敢大声喊,却拿着一块木炭在地上写:“粮食太贵,大家一起说理”。

孩子们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进安静的湖面。一位老婆婆叹了口气:“这孩子说得对,我家老头子卧病在床,就等着米下锅。”“一个年轻人也附和:凭什么他说涨价,我们不能就这么认了!””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原本零散的议论变成了整齐的呼声:“降粮价!降粮价!”

周老板听到店里的动静,气急败坏地走了出来,叉着腰骂了一句:“反了你们!”粮食是我我爱卖卖多少,不愿意买就滚!”可他的话刚说完,就被更大的呼声淹没了。乡亲们你一一句地指责他,有的说以后再也不买他的粮了,有的说要到县城去告他。周老板望着乌泱泱的脸上的傲慢渐渐变成了慌乱——他知道,如果真的得罪了整个镇子的自己的的没法开了。

僵持了半个小时,周老板终于松了口,红着脸说:“行,我把价格降下来,把三文钱一斗降回来,行?””人群里立刻爆发出欢呼声,孩子们也蹦蹦跳跳地拍手。

事后第二天,周老板气急败坏地找到书院。他穿着绸缎的袍子,一脸的怒容,一进门就把手中的折扇往桌上一拍:“苏老师,你这个手段不错啊!”躲在后面让孩子出头,故意和我对着干吧?”

苏墨正在给孩子们批改作业,温颜抬头,脸上没有丝毫的生气,而是笑着起身倒了杯茶给周“周老板息怒了。”我只是教孩子讲道理,至于怎么做,那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教他们道理?”周老板冷笑一声,“你教他们跟我作对的道理?”

“我教给他们的是‘义’的道理,”苏墨把茶杯推到周老板面前,“你想想,如果每个人都吃不起粮,你的粮铺卖给谁呢?”就算你这次挣了点钱,可落了个名声,以后谁还愿意和你打交道呢?讲‘义’,看起来是在顾及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就像你的生意,如果大家都觉得你公道,自然愿意来买你,你的生意就可以做的长久。”

周老板愣了一下,端着茶杯的手在半空中停了下来。他经营粮店多年,始终觉得赚钱最重要,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他沉默了很久,看着窗外正在读书的孩子,又看苏墨温和的眼神,突然叹了口气:“你说得。”这似乎有点道理。”他放下茶杯,没有再发脾气,转身默默走了。

令人吃惊的是,此后,周老板不仅没有随意涨价,还在门口贴出告示:贫苦人家可以赊粮,秋收后再还。有一次,张姨实在没钱买粮,硬着头皮去赊粮,周老板居然痛快地给了她两斗米,还说:“先给孩子吃,不急着还。””张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渐渐地,周老板的粮店生意越来越好,甚至有邻镇的人专门来他这里买粮,都说他是个公道人。

书院的名气也日渐响亮。望川镇的人都知道,东头土地庙里有个苏老师,教孩子们读书的同时,也教大家做人的道理。邻镇的人听说后,纷纷把孩子送来,有的父母甚至专门租住在镇上,只为让孩子听苏墨的课。那座破败的土地庙早已容不下了,苏墨索性用村民凑的钱,在镇东头盖了一所新的书院——依然是竹子,但宽敞明亮,屋顶铺上了新瓦,再也不怕漏雨。书院门口新挂了一块牌子,上面是苏墨亲笔书写的“明心书院”四个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温润之气。

有一次,青玄宗的师兄下山办事,专门绕着一条小路去看他。师兄看着来来往往的孩子,又看苏墨身上洗得发白的布袍,不禁皱起了眉头:“师弟,你当年在宗门里可是天之骄子,如今却窝在这个小镇里当教书先生,放着好好的修炼不做,整天和孩子打交道,图个啥?”你知道吗,宗门中与你同期的弟子,有些已经快突破基期了。”

苏墨正帮一个孩子整理衣领,温颜仰头大笑。阳光透过书院的窗棂,洒在他的脸上,柔和得没有一丝棱角。他指着院子里正在读书的孩子——石头正在帮阿瑶,阿瑶把自己的零食分给柱子,几个大孩子在帮小一点的孩子认字,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纯真的笑容。“师兄你看,”苏墨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这些孩子就是未来。”我教他们读书,不是想让他们都成为修士,也不是想让他们都成为大人物,只是希望他们以后长大了,做事情的时候,是非分明分明。知道哪些,哪些不该做;懂得对人要仁,对事要信,对利要义。”

他顿,目光望向远方的田野,那里有正在劳作的村民,炊烟袅袅升起,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如果每个人都能明是非、懂善恶,那这个世界上就会少,少很多磨难。”人人都能安心种地,孩子都能安心读书,这不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