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宋 科普一下,关于宋朝军制的分类详解(2/3)

四厢”(《金佗续编》卷25《杨么事迹》)。事实上,他们都未统率上四军作战。宋太祖时,龙捷军左厢至少有六军,[《长编》卷10开宝二年九月辛未有“龙捷左厢第六军〔都〕指挥使潘光裕

”。]改名龙卫军后,至宋真宗时,已缩编为三军。捧日军在宋太宗时“分左,右厢,各四军”,而到宋真宗时也缩编为三军。虎捷军在“宋初指挥四十六”,后改名神卫军,“仁宗后止存指

挥三十一”(《宋史》卷187《兵志》)。可知厢一级的编制逐渐走向名存实亡。

厢下设军,在前引初唐李靖兵法中已有著录。五代时,厢下设军的编制较为普遍。厢的统兵官仅有都指挥使一员,而军的统兵官却有都指挥使和都虞候两员。自后周到北宋,不少将领即

是由军的统兵官,升为厢的统兵官,再升为二司三衙的统兵官。周世宗在高平之战后赏功,赵弘殷由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升龙捷右厢都指挥使,龙捷左(左厢)第二军都指挥使孙延进为郑州防

御使(《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王审琦在后周任“铁骑都虞候,转本军右第二军都校(都指挥使)”,后又“转控鹤右厢都校”(《宋史》卷250《王审琦传》)。王彦升在后周“以功

迁龙捷右第九军都虞候,累转铁骑右第二军都校”(《宋史》卷250《王彦升传》)。韩令坤曾任后周“控鹤右第一军都校”(《宋史》卷251《韩令坤传》)。张廷翰“从世宗平淮甸,以功迁铁

骑右第二军都虞候”,“宋初,权为铁骑左第二军都校”(《宋史》卷259《张廷翰传》)。这些例子证明,后周铁骑、控鹤、龙捷等主力军的左;右厢之下,都有军一级的编制单位。当时还往

往称军和厢的都指挥使为“军主”和“厢主”。曹英在后汉时任“奉**主”,后又“迁本军厢主”(《旧五代史》卷129《曹英传》)。李万全“隶护圣军,为骑土,累迁至本军都校,与田景

咸、王晖等从周祖入汴,号十军主”(《宋史》卷261《李万全传》)。郭威得以夺取帝位,在相当程度上依仗了护圣和奉**十个军的兵力。护圣军和奉**后改名龙捷军和虎捷军(《旧五代

史》卷111《周太祖纪》)。周世宗高平之战后,“将校迁拜者凡数十人,士卒有自行间擢主军、厢者”(《资治通鉴》卷291)。北宋开国的第二年,宋太祖“宴宰臣、节度、防御、团练使、刺

史、统军、诸军、厢主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长编》卷2建隆二年十一月壬申)。当时尚是五代余习,军都指挥使地位颇高,不像后来那样居于低位。

北宋军一级统兵官仍是军都指挥使和都虞候,“每军各有都指挥使一员,都虞候副之”(《东斋记事》卷2)。关于军的番号,如有龙捷左厢第六军(《长编》卷10开宝二年九月辛未),效顺

第一军(《长编》卷63景德三年八月庚寅)之类,可见军之上设厢或不设厢,番号稍有不同。按照规定,北宋一军为五指挥,应有二千五百人,然而实际上也很不整齐划一。如在宋真宗晚期,

殿前司与侍卫步军司的两支虎翼军都是“左、右各五军,军十指挥”,如每指挥以五百人计,则海军为五千人,兵力比标准编额多一倍。此外,殿前司的马兵骁骑军和步兵神勇军、宣武军各

分上。下两军,每军十指挥。殿前司的马兵宁朔军、骁胜军和侍卫马军司的云骑军,武骑军,都仅有一军的编制,一军十指挥。[《长编》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巳,《玉海》卷139。按《东斋

记事》卷2作殿司和步司“虎翼左、右各三军”,有所不同。]殿前司的步兵广勇军也是“每指挥十为一军”(《宋史》卷187《兵志》)。其中骁骑、骁胜、宁朔、云骑、武骑等军,“每指挥及

三百五十人”(《长编》卷77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酉,《宋史》卷194《兵志》),则每军为三千五百人,比标准编额多一千人。殿前司的步兵龙骑军“为指挥二十,分三军”(《宋史》卷187《

兵志》),每军的指挥数也显然高于五指挥的标准编制。至于其他不少番号的禁兵,其兵力在十指挥以下者,大约也只有一个军的编制。

指挥(营)

指挥这一级编制,至晚在五代时已有。如唐庄宗设亲兵从马直,“置四指挥”(《资治通鉴》卷274)。唐明宗即位后,“乃出奉节等九指挥三千五百人,使军校龙睡部之”(《资治通鉴》

卷275)。《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载:“后唐长兴三年三月敕:‘卫军神威、雄威及魏府广捷已下指挥,宜改为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每一军置都指挥使一人

兼分为左、右厢。”,“应顺元年三月,改左、右羽林四十指挥为严卫左、右军,龙武、神武四十指挥为捧圣左、右军。”,“(后周显德)四年四月,以先降到江南兵士,分为六军,共三十

指挥,赐号为怀德军。”

北宋时,指挥是最重要的、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其统兵官是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种番号的禁军兵力,一般并非以厢、军或都作计算单位,而是以指挥作计算单位。军队的电戍和调

动,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而以指挥作基本军事编制单位。如宋真宗时,因辽军大举南下,“发永兴驻泊龙卫、云骑八指挥赴行在”(《长编》卷58景德元年十一月己巳)。宋辽议和后,又

“令河东发并,代广锐骑军三十指挥归本道”(《长编》卷59景德二年正月庚午)。类似的记述不少。北宋前期和中期,人们经常议论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题(《宋史》卷188《兵

志》),乃是指禁兵在屯戍、调动和作战时,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而临时拼凑兵力和委任统兵官。至于指挥使和副指挥使与本指挥的官兵之间,显然并不存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