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摸金手记 番外:阴山驸马(1/4)

盗墓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盗墓是一门技术,是一门需要脱离纸上谈兵的技术。

要问这一行当的起源,怕是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盗墓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伍子胥、项羽、董卓、曹操、孙权、刘豫、孙殿英、姚玉忠......盗墓者层出不穷,大浪淘沙。

摸金校尉,发丘将军,卸岭力士,搬山道人。四大门派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如今只剩下以长江为界的南北两派。其中北派又可细分为京派、安阳派(又名殷墟派)、关中派、东北派,主要遵循技术流盗墓;而南派则可细分为广东派、长沙派,主要信奉玄学流盗墓。(详情请看本篇末尾备注)

而今天要讲的,却是隐藏在南派中的又一脉——阴山驸马。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

煌煌大唐,历经近三百载风雨,此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皇权旁落,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烽烟四起,流民如潮,偌大的帝国如同一艘千疮百孔的巨舰,在惊涛骇浪中艰难漂浮,随时可能倾覆。

京兆府,华原县。

时值深秋,寒风萧瑟,卷起满地枯黄落叶,也卷不走这片土地上的贫瘠与萧索。城墙低矮破败,街道上行人稀落,面有菜色,眼神麻木。在这乱世苟活,已属不易。

城南一处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少年温韬蜷缩在冰冷的炕角,肚里饿得如同火烧。他年约十五六岁,身材瘦小,面色蜡黄,唯有一双眼睛,滴溜溜转动时,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精明与贼气。

温家早已破落,父母早亡,留下他一人在这世道挣扎。邻里乡亲,见他游手好闲,惯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无不避之如蛇蝎,背地里都骂他是“瘟神”、“贼骨头”。

“妈的,皇帝老儿做不好不如把位置让给我。”温韬啐了一口唾沫,揉着咕咕叫的肚子,眼神在空荡荡、家徒四壁的屋子里扫过,最终落在了墙角那堆他平日里顺手牵羊弄回来的、杂七杂八的物事上。多是些不值钱的破铜烂铁,或是些半新不旧的衣物。

他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一个略显不同的、用旧布包裹的长条物件上。那是他前几天夜里,摸进城里王举人家后院,顺手捞出来的。当时只觉得这包裹用料讲究,沉甸甸的,以为是啥宝贝。他爬过去,三两下扯开旧布。

里面是一个古朴的紫檀木长盒。打开木盒,一股淡淡的墨香和陈旧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是一卷画轴。

温韬有些失望,画这玩意儿,不能吃不能喝,有啥用?

他悻悻地展开画轴。画卷古旧,绢本设色,已然有些泛黄破损。画中是一片云雾缭绕的深山,意境幽远。山涧旁,一座简陋的茅亭内,坐着一位身着素白衣裙的女子。那女子侧对着画面,只能看到半边脸颊和窈窕的背影,手持书卷,似乎在凝望山间流云。画工极其精湛,女子虽未露全貌,但那姿态、那神韵,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冷与孤高,仿佛不是凡尘俗世之人。画角有几个模糊的题跋和印章,温韬大字不识几个,自然也看不懂。

“一个女人?”他嘟囔着,想起似乎听人提起过王举人祖上出过官,收藏了些字画。“看着倒是挺好看,可惜不能当饭吃。”

他卷起画,揣进怀里,打算去城里唯一的那家兼营典当和杂货的铺子碰碰运气。然而,结果让他大失所望。

那铺子老板眯着三角眼,对着画轴看了半晌,又嫌弃地摸了摸绢布,最后撇撇嘴:“破画一张,年头是有点,但这品相......啧啧,边都磨损了,墨色也暗了。最多......给你十文,爱卖不卖。”

十文?还不够买几斤糙米的!

温韬气得差点骂娘,这王举人家里当宝贝收着的东西,就值这点钱?

他一把抢过画轴,扭头就走,心里憋着一股邪火。回到那冰冷的破屋,看着扔在角落里那的破烂画,再想到铺子老板那鄙夷的嘴脸,一股无名火直冲脑门。他越想越气,觉得自己冒着风险偷来的东西,竟然如此不值钱。

“妈的,什么破玩意儿!留着还占地方!”他恶向胆边生,一把将那卷《仕女山居图》抓过来,几步走到屋内那个用来取暖、此刻却冰冷熄火的土灶前,掏出火折子,吹燃,毫不犹豫地就朝画轴一角凑去。

干燥的绢布和宣纸极易燃烧,火苗“嗤”地一下窜起,迅速蔓延开来。就在火焰即将吞噬画中那白衣女子身影的刹那——

“呜......”

一声极其细微、却又清晰无比的女子啜泣声,突兀地在死寂的破屋里响起。那哭声幽怨、凄楚,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委屈与哀伤,直接钻入人的心底。

温韬吓得浑身一个激灵,手一抖,火折子差点掉在地上。他猛地回头,屋里空空如也,除了他自己,哪有半个女人影子?

幻觉?饿出幻觉了?

他惊疑不定地转回头,看向那燃烧的画轴。就在这时,那哭声又响了起来,而且......似乎就是从画里传出来的!

“呜......公子......为何......要烧了奴家......”声音断断续续,带着烟气缭绕般的虚幻感,真真切切地传入温韬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