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他提出了融合了现代军事理念的唐军基础训练改良方案:
“下官建议可增设全副武装长途越野、障碍跨越、小队战术协同、土木作业、野外定向、创伤急救等科目!”
“并制定清晰、循序渐进的体能技能考核标准,辅以明确的奖优罚劣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士卒潜能,练就真正能适应各种战场的精兵。”
林平安侃侃而谈,从地图到人事,从装备到训练,思路之开阔,见解之新颖,让李勣这位沙场老将都时常需要停下来消化一番。
有些想法初听离经叛道,细思之下却直指当前军制积弊,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值房内的讨论持续了整整大半日,连午膳都是吏员送入房内。
门外早已站满了人,见里面谈兴正浓,不由面面相觑。
“啧,谈了这么久?” 程咬金摸着下巴,牛眼发亮:“看来这小子不是来耍的,是真要搞点事情啊!”
尉迟恭瓮声瓮气地接口:“俺听着像是要改动练兵的章程?若真能练出更强的兵,俺第一个给他擂鼓助威!”
侯君集和张亮却是脸色无比难看。
他们没想到林平安竟真的有货!
李勣是什么人?那可是大唐军神!能与他聊的这般投机,林平安对于兵事一道的见解,可见一斑!
听林平安讲完,李勣双眼大亮,赞道:“林侍郎的建议非常好!”
接着,他话锋一转:“不过兵部改革事关重大,本官也做不了主,必须得让陛下拿主意才行!”
林平安点头,并未多言。
…………
与此同时,皇宫,甘露殿。
李世民看着面前的奏折,手握朱笔,却迟迟未能落下。
突然,他心中一动,将朱笔搁在了白玉笔山上,随即侧头看向侍立一旁的张阿难问道:“国师和太史令这几日在做什么?朕似乎许久未见他们了。”
张阿难躬身回道:“陛下,国师与太史令自年前便一直闭门于太史局内,连除夕宫宴都未曾出席,说是在观测天象,推演历法。”
“哦?” 李世民闻言,心中那点好奇被勾了起来。
这两人都是当世奇人,如此废寝忘食,定非寻常。
加之他本就存了别的心思,当即起身道:“走,随朕去太史局瞧瞧。”
很快,两人换了一身便装,便出了皇宫。
一刻钟后,两人来到了太史局。
得知袁天罡与李淳风在八卦台,李世民阻止了欲通传的小吏,径直拾级而上。
这八卦台高达三十多米,是专为观测星象所建。
一到台顶,开阔的视野令人精神一振,整个长安城尽收眼底。
然而,更吸引李世民目光的,却是台上两人的怪异举动。
只见袁天罡正手持一个约一尺长的竹筒,凑在眼前,仰着头对着天空极远处的流云看得津津有味。
而他身旁的李淳风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搓着手,围着袁天罡打转,不住地催促:“国师,快给我也瞧瞧!说好了一人观半柱香的!”
李世民见状,不由大感惊奇,快步走了过去。
李淳风最先发现皇帝驾到,吓了一跳,连忙扯了扯袁天罡的衣袖。
袁天罡匆忙放下手中之物,整理衣冠,齐齐向李世民行礼:“臣等不知陛下驾临,有失远迎,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摆手,随即看向袁天罡手中的竹筒,好奇问道:“二位爱卿免礼!方才你们争抢的是何宝物?不过一个竹筒,有何稀奇之处,竟让二位如此失态?”
袁天罡见他问起,双手捧起那竹筒,激动地介绍:“陛下!此乃神物!名曰‘望远镜’!通过此物观望,可将数里外之景,拉至眼前,清晰无比,宛若亲临!”
数里之外,如至眼前!
李世民闻言,一脸的难以置信。
袁天罡见状,连忙将望远镜奉上:“陛下若不信,可亲自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