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31章 张继的诗:乱世里的“真心话”(3/3)

感怀咏史诗:不拍权贵马屁,只说“心里话”

张继这辈子没学会“迎合”——考铨选的时候,不愿跟考官套近乎,落榜了;当官的时候,不愿跟贪官同流合污,一辈子穷。他写的感怀咏史诗,就像他的“朋友圈吐槽”,不藏着掖着,心里想啥就写啥,句句都是“我就是这样的人”,一点不装。

最典型的就是《感怀》,这首诗是他铨选落榜后写的,心里委屈,没抱怨“考官没眼光”,而是写“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意思是,我的脾气、我的想法,跟那些当官的不一样,我愿意跟心里干净、踏实的人聊天。他不怪别人,只说自己“不合群”,这“不合群”不是错,是他的骄傲——他不愿为了当官,把自己的初心丢了。

后面两句更硬气:“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我在长安待了好几年,可那些权贵的家门,我一次都没去过。“五侯”在那会儿指的是有权有势的大官,很多人为了当官,天天往权贵家里跑,送钱送东西,可张继偏不。他不是没机会,是不愿意——他觉得,当官靠的是本事,不是靠拍马屁;跟人交朋友,靠的是真心,不是靠权势。

还有《咏史》,他写“汉家萧相国,功盖五诸侯”——说汉朝的萧何,功劳比五个诸侯还大,后面又写“成也萧何败也何,醉了韩信没奈何”——萧何帮韩信成了名,最后也帮着刘邦杀了韩信。

他写这个不是“聊历史”,是说给当时的人听: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今天可能帮你,明天可能害你,别为了名利跟他们走太近。这是他的“人生经验”,也是他的“警告”——他自己没这么做,也劝别人别这么做。

他还有首《春申君祠》,写的是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养了很多门客,可最后被人害死了。张继写

“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

——春申君的祠堂在空山里,只有古柏和泉水陪着他,多冷清;

又写

“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

——傍晚的时候,江南没人管(其实是战乱没人管),路过的人看见祠堂,更想念春申君那样的好人。他是在怀念春申君,也是在盼着当时能多几个像春申君那样的人,能站出来保护老百姓,能让天下太平。

张继的感怀咏史诗,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什么复杂的典故,就像他跟你坐在一块聊天,掏心窝子跟你说“我是这么想的”“我觉得该这样”。他不拍权贵的马屁,不跟世俗同流合污,就凭着这份“实在”,让他的诗里多了股子“硬气”——不是跟人吵架的硬气,是守住初心、不丢本色的硬气。

五十首诗,一辈子的“真心”

张继这辈子就写了五十来首诗,不算多,每一首都像他的“自白书”——写《枫桥夜泊》,是他乱世漂泊的孤独;写《阊门即事》,是他对老百姓的心疼;写《寄郑员外》,是他对朋友的牵挂;写《感怀》,是他对初心的坚守。

后来有人说,张继的诗“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这话没错,更重要的是,他的诗里有“人”——有逃难的老百姓,有真心的朋友,有不拍马屁的自己,还有那个乱糟糟却让人忍不住心疼的时代。他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是把自己的一辈子,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都写进了诗里。

读张继的诗,读的不是“古诗”,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跟咱们一样,会孤独,会牵挂,会委屈,会为了初心咬牙坚持。就像《枫桥夜泊》里的那声钟声,一千多年了,还在敲着,敲在每个漂泊的人心里,敲在每个守着初心的人心里。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