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31章 张继的诗:乱世里的“真心话”(1/3)

上回聊到张继在乱世里漂泊,从考中进士却没官做,到跟着军队平叛、当个清廉小官,一辈子没享过几天安稳日子。这颠沛流离的日子,没把他压垮,反倒让他写出了一辈子的诗——总共就五十来首,不算多,每一首都是他掏心窝子的话,有赶路时的累,有见着百姓受苦的疼,还有跟朋友分别的愁。

《枫桥夜泊》:那夜的霜和钟声,藏着全天下人的“愁”

聊张继的诗,头一个绕不开的就是《枫桥夜泊》。你闭着眼都能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不是他闲情逸致写的,是安史之乱那几年,他跟着逃难的人群跑到江南,在一艘小破船上熬了一整夜写的——那是公元756年,长安刚被叛军占了,唐玄宗逃去了四川,天下乱得像一锅粥,他自己连家在哪都没个准信。

还原一下那个晚上,跟着张继的眼睛看看:天快亮了,月亮慢慢沉到江对面的山后头,一点光都没了;江边的乌鸦不知道受了啥惊,“哇——哇——”地叫,声音在空荡的夜里飘着,听着就发慌;江面上的霜气裹着冷风,往脖子里钻,他裹紧了身上的旧棉袄,还是觉得冷——这冷不光是天气冷,是心里冷,不知道下一站去哪,不知道家里人还在不在,不知道这乱世啥时候是个头。

他躺在船板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是诗里说的“愁眠”。眼睛一睁,能看着江边的枫树黑乎乎的影子,还有远处渔船上的灯,一点一点的,在水里晃悠。那灯是暖的,他心里是凉的:渔船上的人有家可回吗?还是跟他一样,也是逃难的?正愣神呢,听见“当——当——”的钟声,从老远的地方飘过来——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这钟声在夜里特别清楚,一下一下敲在他心上,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愁绪都敲醒了:他想起长安的考场,想起老家的爹娘,想起路上看见的饿肚子的老百姓,还有被叛军烧了的房子。

为啥这首诗能成“千古绝唱”?不是因为词儿多华丽,是因为他写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愁,是全天下人的愁。古往今来,谁没尝过“漂泊”的滋味?出门打工的人,想家的时候看着月亮,会想起“月落乌啼”;跟朋友分开的人,夜里睡不着,会想起那声“夜半钟声”。张继把乱世里的孤独、迷茫、牵挂,都揉进了这二十八个字里,所以不管过多少年,只要有人心里装着“愁”,读这首诗就像在说自己的事儿。

后来有人说,张继是“一首诗吃一辈子”,可这话不对。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哪想着要“出名”?就是心里堵得慌,想把那晚上的事儿、那股子说不出来的滋味写下来。偏偏就是这份“真心”,让这首诗活了一千多年,成了咱们中国人心里的“漂泊符号”——一提“枫桥”,就想起那夜的霜;一提“寒山寺”,就想起那声敲在心上的钟。

纪行游览诗:走一路看一路,眼里全是老百姓的苦

张继这辈子走了不少路——从老家到长安考科举,安史之乱时逃去江南,后来又跟着军队辗转各地,再到洪州当差。他不是游山玩水,是“赶路”,可走一路,就把路上看见的事儿记下来,写成了纪行诗。这些诗里没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景,净是些老百姓的日常,可看着看着,就能让人鼻子发酸。

就说《阊门即事》吧,这首诗是他路过苏州阊门的时候写的。阊门在那会儿是苏州最热闹的地方,平时满大街都是做生意的、赶路的,可张继去的时候,刚经历过战乱,啥样呢?他写“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意思是,种地的老百姓都被拉去当兵打仗了,没人管田里的活儿,春天到了,田里的草长得比庄稼还高,一眼望过去全是绿,这绿看着一点都不舒坦,是“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