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哪些事 第29章:珍惜在岗每一天(2/4)

接着,我会强调深入了解需求的重要性。我会说:“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沉下心去,倾听各方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办法。”

最后,我会鼓励年轻同事们积极思考、勇于尝试。我会说:“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要害怕犯错,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只有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余热发光:在专业深耕中追逐未竟的梦想

“卸任行政职务并不是意味着‘退休倒计时’的开始,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一种换个方式继续‘充电’的机会。”这句话就像一句座右铭,时刻提醒着我,即使离开了行政岗位,我依然可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专业的热爱。

如今,没有了行政事务的束缚,我终于能够重新拾起年轻时的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每天清晨,我依然会像过去一样,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办公室。一进门,我会先泡上一杯热茶,然后打开电脑,浏览最新的行业期刊,了解领域内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午休时间也变得与众不同。过去,我总是忙碌地接电话、开短会,但现在,我可以抱着专业书籍,在会议室里静静地阅读,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这种宁静的阅读时光,让我能够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下班后,我也不会急着离开办公室。相反,我会留在那里,整理一天的笔记,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写成一篇篇心得体会。这样的总结不仅有助于我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还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虽然卸任了行政职务,但我对专业的热情并没有减退。相反,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追逐着知识的脚步,不断为自己“充电”,期待在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有一次,我在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时,发现很多论文都提到 “校企信息不对称” 的问题,但很少有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解决方案。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帮材料学院对接企业的经历:当时学院有一项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专利技术,性能优越但成本较高,企业担心市场接受度不敢投入生产。我带着技术团队跑了十多家企业,了解他们的生产需求和成本预算,又回到学校和科研团队一起调整技术参数,最终找到了 “性能达标、成本可控” 的平衡点,促成了技术转化。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于是,我开始系统梳理自己多年来参与的科技合作项目,从项目对接、技术谈判到成果落地,把每个环节的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撰写第一篇论文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我特意跑到图书馆查阅了近十年的行业报告,又联系了三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同行专家请教。初稿完成后,我反复修改了八遍,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逻辑框架,都逐字逐句打磨。当收到核心期刊的录用通知时,我拿着邮件看了好几遍,心里又激动又感慨,这不仅是一篇论文的成功,更是对自己专业追求的肯定。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陆续撰写了四篇论文,内容涵盖驻外研究院管理模式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等多个领域。每一篇论文背后,都藏着无数个加班的夜晚,藏着一次次实地调研的奔波,也藏着对科技事业的热爱。让我惊喜的是,这些论文发表后,不仅被同行引用,还被学校用作科技成果转化课程的案例教材。有一次,一位年轻老师拿着我的论文来找我,说 “您写的案例特别接地气,学生们听了都很有启发”,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梦想。年轻时因为忙于行政工作,错过了几次申报机会,眼看就要退休,我心里总有些遗憾。同事们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 “您的经验和成果都够,试试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开始准备申报材料,整理工作业绩、论文成果、项目证明,每一份材料都精心准备,光是业绩报告就写了三万多字。

评审过程比我想象的还要严格。面试时,评委们针对我的论文观点、项目经历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有的问题还很尖锐。我没有紧张,而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当评委问我 “临近退休为什么还要申报正高职称” 时,我说 “不是为了头衔,而是想证明自己一辈子都在追求专业进步,也想给年轻同事做个榜样,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两个月后,当学校人事处打电话通知我 “评审通过” 时,我正在办公室整理工作台账。挂了电话,我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年轻同事们匆匆忙忙的身影,眼眶突然湿润了。这个迟到了多年的荣誉,不仅圆了我的梦想,更让我明白:人生没有 “终点线”,只要保持热爱,就能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发光发热。

逐光而行:在科技交流中搭建合作桥梁

在科技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里,经验就如同一张“通行证”,声誉则宛如一封“介绍信”。这是我历经多年风雨所领悟到的真谛。

回首往昔,我投身于科技管理与科技合作领域已长达数十年之久。起初,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跟随着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们四处奔波,参与各种项目。然而,岁月如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