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研究院驻场的青年教师小赵,原本担心 “驻外影响职称评定”,但他在沙河促成了 3 项技术转化,最终顺利评上了副教授。他后来跟我说:“程处长让我们觉得,驻外不是‘被边缘化’,而是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正是靠着这样 “接地气” 的做法,沙河玻璃研究院在短短 5 年内就成为了沙河玻璃产业的 “技术引擎”:累计促成技术转化项目 23 项,带动当地玻璃企业新增产值 50 多亿元,帮助 12 家企业通过环保验收,学校材料学科的影响力也因此跻身全国前列。程处长常说:“驻外研究院的成功,不是看建了多少大楼,而是看解决了多少问题 ,解决了地方产业的问题,就是解决了学校学科发展的问题;解决了驻外人员的问题,就是解决了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异地驻外的深层逻辑:资源、学科与责任的共振
翻开《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原因分析” 部分的四个维度 —— 拓展资源与合作机会、提升学科影响力、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程处长的沙河玻璃研究院案例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而学校布局 30 多个驻外研究院的实践,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逻辑的必然性。
(一)资源整合:打破地域限制的 “桥梁”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而资源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比如,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苏州的智能制造产业、沙河的玻璃产业,都是当地独有的资源禀赋。通过创办异地驻外研究院,大学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将这些 “分散的资源” 整合为 “发展的资本”。
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案例中,程处长正是看到了沙河玻璃产业的 “资源潜力”,200 多家玻璃厂的技术需求,就是科研项目的 “富矿”;当地政府对产业升级的政策支持,就是研究院发展的 “助力”。研究院成立后,不仅为学校争取到了沙河市 “产业升级专项基金” 2000 万元,还促成了学校与当地 15 家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了 6 个联合实验室,为科研团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践平台。
同样,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之所以能成功,也离不开对深圳资源的整合。深圳作为 “创新之城”,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清华大学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将学校的科研实力与深圳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对接,最终形成了 “科研 - 转化 - 孵化” 的良性循环。
(二)学科提升:从 “实验室” 到 “应用场” 的跨越
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很多高校的优势学科,往往因为缺乏 “应用场景”,导致科研成果 “束之高阁”。而异地驻外研究院,恰恰为学科提供了这样的 “应用场”,将学科优势与当地产业需求结合,让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进而增强学科的影响力。
学校材料学科在创办沙河玻璃研究院之前,虽然在玻璃材料基础研究方面有积累,但在 “产业应用” 领域一直处于劣势。而通过研究院的实践,材料学科的研究方向更加 “接地气”:针对玻璃生产的能耗问题,研发出了 “低温熔融玻璃配方”;针对环保问题,开发出了 “玻璃熔窑废气脱硫技术”。这些成果不仅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带动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材料学院开设了 “玻璃材料应用” 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很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来自研究院的实际项目,毕业生也深受企业青睐。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浙江大学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学科,通过与苏州的产业需求对接,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形成了 “智能制造系统工程”“生物医药转化医学” 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竞争力。
(三)人才吸引:从 “被动等待” 到 “主动对接” 的转变
人才是大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很多高校在人才吸引方面,往往局限于 “本部所在地”,难以接触到外地的优秀人才。而异地驻外研究院,能够将学校的 “人才平台” 延伸到外地,近距离接触和吸引当地的优秀人才。
沙河玻璃研究院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引了学校的科研人员驻外,还从当地企业引进了 5 名资深技术专家作为 “产业导师”,这些专家熟悉玻璃生产工艺,为研究院的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研究院还与沙河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了 “玻璃技术定向班”,为当地培养了 400 多名技术工人,其中有 20 多名优秀学员后来考入了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实现了 “人才培养 - 就业 - 升学” 的闭环。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通过 “双基地” 模式,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科研人员可以在深圳研究院工作,同时享受清华大学的学术资源;研究生可以在深圳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毕业后还能留在深圳就业。这种模式不仅吸引了国内的优秀人才,还吸引了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加盟。
(四)社会服务:大学的 “责任担当” 与 “价值体现”
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而异地驻外研究院,正是大学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载体 —— 将学校的智力资源、科研资源输送到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实现 “校地共赢”。
某师范大学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设立的驻外研究院,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育咨询等服务,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水平,还为学校的教育学学科积累了实践经验;我校在西部某省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针对当地的农业产业需求,研发出了 “节水灌溉技术”“特色农产品保鲜技术”,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些案例都说明,异地驻外研究院不仅是学校发展的 “助推器”,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 “智囊团”。
程处长常说:“大学办驻外研究院,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扎根’,扎根地方产业,扎根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的价值。” 这句话,也成为了我撰写《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时的核心思路。
四、他山之石:标杆研究院的成功密码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标杆案例,发现它们虽然定位不同、模式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 “成功密码”,精准的定位、深度的产学研合作、灵活的体制机制,而这些,也与程处长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实践不谋而合。
(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综合性创新平台” 的典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 1996 年,是国内最早的异地驻外研究院之一。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集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三个结合”:
一是学校优势与地方需求结合。深圳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需求旺盛,而清华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科研实力雄厚。研究院围绕深圳的产业需求,设立了 “电子信息研究所”“生物医药研究中心” 等机构,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比如,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研究院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深圳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