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穿古代逃荒,很苟! 第285章 政通人和(2/2)

他当即下令:“即刻将长兴县此二策,抄送府下各县,着其根据本地情形,斟酌施行!并告知他们,若有成效,本府自当为其向朝廷陈情!”

政令如风,迅速吹向湖州府各地。虽然反响不一,有的县积极效仿,有的县阳奉阴违,但长兴县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整个湖州地区应对这场难民危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思路。

而在长兴县,林岁安的名字,已不再局限于医药局。她在县衙那次会议上的建言,虽未大肆宣扬,却已在核心阶层中小范围流传开来。

她不再仅仅是被韩彦和沈文渊欣赏的林主事,更是在关键时刻,为长兴县指明了一条生路的献策者。

这一切,林岁安本人并未过多在意。她依旧忙碌在医药局和箬溪村之间,指导防疫,培训助手,关心着新垦荒地的作物长势。

金风送爽,吹拂着长兴县的土地,也吹散了积压已久的绝望与死气。

原本荒芜的碎石坡上,新垦的田地里,荞麦开着细碎的白花,如同给山坡披上了一层薄雪;糜子沉甸甸的穗子低垂着,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泽。

桑树林下,间作的豆类已然成熟,豆荚饱满。河滩圩田里,补种的晚稻虽显稀疏,但稻穗依旧努力地灌浆成熟。

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丰收,箬溪村内,洋溢着久违的喜悦。

林四勇带着人清点着新收的粮食,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好啊!这荞麦和糜子收成比预想的还好,加上林子里收的杂粮、河里的鱼获,今年冬天,咱们村不仅能自给,还能有些富余!”

陈文仲拿着账本,一丝不苟地记录着,闻言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四勇所言极是。更可喜的是,村外那些依附的流民,他们自己垦殖的悬赏田也有了收成,虽只够糊口,但总算能站稳脚跟了。”

他如今俨然成了林四勇的得力臂助,村中文书、账目、乃至孩童的启蒙,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箬溪村的里正算是彻底退下来了,现在林四勇指定了一个上箬村的李老二当里正,实行的是三年一换政策。得等开春了去县衙正式办理手续。

陈氏看着大哥脸上渐渐丰润起来,眼神也不再是初来时的死寂,心中对家人的悲痛虽未消减,但总算有了一丝慰藉。

她拉着侄儿陈启的手,轻声说:“看看,只要人勤快,老天爷总不会绝了生路。”

林岁安站在自家的院子里,看着福安、陈启等半大小子兴奋地搬运着新收的南瓜,嘴角也不由自主地扬起。

她特意去看了那片由流民家庭在乡勇护卫下垦殖的山坡地,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的妇人捧着收获的糜子,激动得泪流满面,她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真没白活。

县城外的流民营,规模虽未减小太多,但氛围已截然不同。

县衙的粥棚依旧每日施粥,那粥却比夏日时稠厚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许多流民通过以工代赈或受雇于乡绅,手中有了些许余粮,脸上不再是纯粹的麻木,而是有了一份对明年的盘算和期待。

韩彦与田修文骑马巡视至此,看到的是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有人在修缮窝棚准备过冬,有人在晾晒新分的粮食,甚至有妇人聚在一起,用新得的麻线编织冬衣。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