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穿古代逃荒,很苟! 第232章 筹措税赋(2/2)

村里,李三的登记簿上,数字不断增加,但后面跟着的,是更多的借贷记录。林四勇和里正也没闲着,他们走访最困难的几户,看着家徒四壁的景象,只能叹息。

林岁安看着这一切,心中无奈叹了口气。这也就湖州富庶,要是在桃花村时,早就都卖儿卖女了。

期限的最后一天,王五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带回了几袋铜钱和少许粮食。所有能变卖的东西都卖了,价钱被压得很低,但总算凑了一笔钱。 登记簿上的数字和林四勇、乡绅们凑出的粮食钱财加在一起,算了又算,距离七成的数额,竟还差一些。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还差……差不多五贯钱。”李三的声音带着绝望。

怎么办?所有人都看向了林四勇和里正。

里正只觉得喉咙发干,嘴唇不受控制地哆嗦了几下。他下意识地先看向那几个乡绅富户,可对方要么眼神闪躲,要么苦着脸摇头,显然也是油尽灯枯,再也榨不出多少了。

他自己家里这次为了凑税,已经先垫进去了十石粮、十贯钱。自家税也是一大笔,可这还没到头啊,这该死的里正之责,要是最终村里还有人家交不上税,缺的数额,就得由他这个里正先给垫上。

一想到这个,他就觉得眼前发黑,胸口堵得喘不上气。这几天,他没有一夜能合眼,一闭眼就是官差上门锁人、自家粮仓被搬空的噩梦。

他心里真是悔青了肠子,当初怎么就鬼迷心窍,听了县衙户房老吏的忽悠,接了这个“五年一轮”的里正之位。 别处大多是三年一轮,甚至还有一年一换的。

偏偏他们西乡这片,因为十几年前一场大灾,好几个村子十室九空,赋税拖欠严重,上头为了“明确责任”、“追缴积欠”,硬是定下了这“五年一轮”的苛刻规矩。美其名曰“让能干者多担待”,实则就是把最难啃的骨头、最得罪人的差事,死死摁在一户头上五年!这五年里,收不上税是你无能,逼出了民乱是你失职,哪一样都是掉脑袋的干系。

幸亏啊幸亏!明年开春,就熬到头了,就该轮到下个倒霉蛋来扛这千斤重担了!他本来天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指望能捱到平安交卸的那一天。

可偏偏就在他任期的最后一年,撞上了这百年不遇的“阎王税”。这不是要他的老命吗?要是这回窟窿太大,他垫不起,或者逼得村里人造了反……他别说平安落地,怕是连这个年都过不去了。

就在这沉默中,王氏拿出了一个约五两的碎银子。“先用这个吧!”现在田家有田修文在县衙当副班头,家里又有骡车,她不得不先出这个钱。

林四勇接过银钱,掂量一下,也没说什么,对李三道:“加上这些,够了!立刻装车!准备交税!”

午后,孙书吏带着衙役准时到来,脸色依旧不善。他仔细核对了数目,秤了粮食,点了铜钱,确认无误,这才冷哼一声,在账簿上划了一下。

“算你们识相!下次若再如此拖延,定不轻饶!”说罢,不再多看一眼这片被榨干的土地,押着税粮和税款,扬长而去。

望着远去的烟尘,打谷场上死一般寂静。没有人欢呼,没有人庆幸,只有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和深入骨髓的疲惫。许多人家默默地转身回家,关上门,里面传来压抑的哭声。

税,勉强交上了。但村子也如同被暴风雨洗礼过一般,家家户户元气大伤,许多人家未来半年都要勒紧裤带,甚至背负债务。

林四勇站在空荡荡的场院上,看着村民们萧索的背影,拳头紧紧攥起。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