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终于回来啦!快坐快坐!”她一边说着,一边手忙脚乱地拿起筷子,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红烧肉、清蒸鱼、炒时蔬……很快堆成了小山,“爸爸快吃,多吃点!快点长大!”
我看着碗里冒尖的菜肴,又听着女儿这“快点长大”的童言童语,额头不禁冒出几根黑线。哪有女儿盼着自己爸爸变老的?
母亲在一旁看到我这副窘态,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连忙招呼还杵在那里的俊杰:“傻小子,还站着干嘛?快过来坐下吃饭!你爸好不容易回来一趟。”
一家人终于围坐在石桌旁,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席间,母亲不停地给我和两个孩子夹菜,父亲则兴致勃勃地询问我最近的去向。我没有提及那些跨越纪元的厮杀与险恶,只是挑了些能说的,比如指导了一些特殊队伍的修行,去了些地方见识风土人情,轻描淡写地带过。
我也仔细问起了父母的近况。父亲得意地表示,《易筋经》他已练到第三层,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前段时间还帮邻居扛着百十来斤的米袋上了五楼,气都不带喘的。母亲则笑着说,她现在每天打两遍八段锦,感觉睡眠好了,腿脚也利索了,还加入了社区的老年舞蹈队。
听着二老絮叨着这些平凡却充满生活气息的琐事,看着他们脸上满足而幸福的皱纹,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以为我死了)的巨大悲痛,如今能重新焕发活力,安享晚年,这或许是我如今拼杀之余,最大的慰藉。
话题自然转到了俊杰和远黛的修行上。两人如今都已稳固在结丹境,进展可谓神速。儿子走的是刚猛霸道的体修路线,真气凝练,根基扎实;女儿则灵气亲和度极高,术法运用颇具灵性。
听着他们讲述修炼中遇到的困惑和趣事,我不时插入几句,以我如今的高度和“格物”的视角,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我没有直接灌输高深法门,而是引导他们思考力量的本源、真气的性质变化、以及如何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
“俊杰,你的力量刚猛,但刚不可久,易折易损。需知至刚之处,当蕴一丝至柔,如同大河奔流,看似汹涌,实则底下有暗流回旋,方能持久。”
“远黛,你灵气感知敏锐,这是优势。但术法并非威力越大越好,关键在于‘契合’与‘控制’。试着去理解每一缕灵气的‘情绪’,让它们心甘情愿为你所用,而非强行驱使。”
我的讲解往往直指本质,听得两个小家伙时而恍然大悟,时而陷入沉思。我没有急于动用那匪夷所思的“极意化自在**”强行将他们提升至恒星人层次。拔苗助长并非好事,他们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战斗的磨砺,需要自己去体悟道途上的点点滴滴,根基越是牢固,未来的上限才越高。
席间,我也不时和父母说起我小时候的趣事。说到我六岁时猜出那个连大人都不知道的古老谜语,父亲瞪大了眼睛,连连称奇;说到我小时候下雨天不怕雷劈,还在雷击坑旁玩泥巴,母亲后怕地拍着胸口,直骂我皮实;说到我第一次用唢呐吹出完整的曲子,把邻居家的狗吓得嗷嗷叫时,全家人都哄堂大笑。
说到兴头上,父亲更是来了劲,非要和我合奏一曲。他拿起他的宝贝唢呐,我则顺手拿起李老留下的那支竹笛。父子二人相视一笑,嘹亮激昂的唢呐声与清越悠扬的笛音同时响起,竟是意外的和谐!一曲充满乡土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农家乐》在小院中回荡,母亲和远黛跟着节奏轻轻拍手,连一向冷峻的俊杰,嘴角也微微上扬了一丝弧度。
饭后,收拾完碗筷,一家人坐在院中喝茶消食。儿子张俊杰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我面前,眼神中带着挑战与期待:“爸……我想……和你过过招。”
我看着他眼中燃烧的战意,笑着点了点头:“好,陪你玩玩。”
我们来到院中稍微宽敞些的地方。母亲和远黛则坐在石凳上,饶有兴致地看着。
俊杰低喝一声,周身气血勃发,如同烘炉点燃,一步踏出,地面微震,拳头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直取我中宫!这一拳,势大力沉,已然有了他刚猛路线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