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之钥 第67章:非碳基遗骸(1/4)

毛德皇后地深处,那片被世界遗忘的未命名海湾。在这里,寂静,是唯一至高无上的主宰。这种寂静并非空无,而是具有实体般的重量,沉甸甸地压迫着每个人的耳膜与胸膛,仿佛连时间本身流淌的沙沙声,都被这亿万年不曾融化的坚冰彻底吸收、冻结,只剩下一种近乎宇宙背景辐射般的、永恒的死寂。“真理探寻者”号这艘人类工业文明的造物,此刻像一枚被无意间遗落在无垠白色画布上的黑色纽扣,镶嵌在蓝黑与纯白交织的残酷美景中,显得前所未有的渺小、脆弱,仿佛随时会被这片原始的、冷漠的巨古荒原吞噬。

叶舟和艾莉丝,在沃爾夫岡船长亲自挑选的四名蔷薇十字会精锐队员的护卫下,踏上了厚实而坚硬的海冰。这冰层并非表面所见那般单薄,其下是厚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历经千万年积累压缩的冰川,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那起伏连绵、如同白色波涛凝固的冰原,以及更远处巍峨耸立、宛如世界边缘墙壁的巨大冰架。空气清冽得如同最纯净的水晶,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冰晶刺入肺腑的细微痛感,同时涌入一股奇异的、仿佛来自远古冰芯深处、未经任何时代污染的纯净气息,这气息冰冷而古老,带着一丝微弱的、属于行星本身的记忆。

他们的目标,隐匿在巨大冰架的底部深处,一个由莉亚提供的古老海图坐标、特蕾莎遗物中解析出的能量信号弱點,以及艾莉丝在实验后获得的模糊“方向感”三者共同指向的位置——“终焉图书馆”的入口。然而,仅仅是找到并开启这个入口,就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也是考验智慧与耐心的难关。

“GPS和大部分卫星导航信号在这里几乎完全失效,受到极地磁暴和……某种更强的、来源未知的能量场干扰,”技术专家卡尔半蹲在地上,调试着手中不断发出滋滋杂音的多功能探测设备,他的眉头紧锁,语气凝重,“我们必须依靠惯性导航系统、激光测距仪的累积数据,以及……叶舟博士之前提到的,依靠艾莉丝女士的那种特殊‘感应’来交叉定位。”

所有人的目光,透过面罩,都投向了艾莉丝。自从前一日在船上经历了那次短暂而奇异的“共鸣”实验后,她的确能持续地、模糊地感知到一种来自东南方向的、微弱却如蛛丝般坚韧不断的“牵引感”,它并非物理上的力,更像是一种植入脑海的直觉指向。她停下脚步,闭上双眼,努力排除掉风掠过冰原的呼啸、脚下积雪被踩压的咯吱声、以及自身血液循环的微弱轰鸣,将全部意识聚焦于那根无形无质、却真实存在的“蛛丝”。

“那边。”片刻后,她睁开眼,伸手指向冰架底部一个看起来与周围连绵冰壁毫无二致的区域,那里的冰层呈现出更为深邃的蔚蓝色,仿佛沉淀了更久远的时光。“感觉……比之前在船上时,更清晰了一点,像是……距离拉近后,信号强度有所增加。”她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被电子设备过滤后的沉闷,但其中的确定意味不容置疑。

生存与登山专家利奥立刻上前,与卡尔配合,将冰层穿透雷达(GPR)和更高精度的穿地共振仪的探头对准艾莉丝所指的区域。屏幕上,声波和共振波反馈的数据经过计算机快速处理,逐渐勾勒出冰层之下的立体结构图像——在大约八十米深度,坚硬的冰岩交界之处,赫然存在一个边缘清晰、呈现完美几何形态(似乎是某种正圆形或椭圆形的延伸)的空洞结构,以及一条明显向下倾斜、通往更深地下的平滑通道!

“找到了!入口确认!”利奥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在寂静的冰原上显得格外清晰,“但是……覆盖的冰层厚度超出预期,平均厚度超过七十五米,最薄处也有六十米以上。而且,根据共振反馈,这片冰架结构内部存在大量应力裂纹和脆弱带,如果采用常规的爆破或高强度热能钻探,风险极高,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上方数百万吨的冰体崩塌,将入口彻底掩埋,甚至把我们全都活埋在这里。”

就在众人面对这厚重的自然屏障陷入沉思,考虑是否要调用船上更大型的设备或寻求其他方案时,叶舟凝视着那片深邃的冰壁,脑海中闪过“守护者”曾提及的、关于“第七迭代”文明墓碑的零星记录,以及《光之书》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智慧。他缓缓开口,提出了一个颠覆常规思路的想法:

“各位,我们是否陷入了思维定式?‘终焉图书馆’的建造者,其科技水平显然远超我们目前的认知。他们设计的入口,绝不会仅仅依赖于这种原始的、依靠物理厚度来阻挡闯入者的方式。这更像是一种……伪装,或者考验。真正的钥匙,或许并非力量,而是……‘频率’,是某种能与入口本身产生共鸣的‘信息’或‘能量签名’。”

他想起了《光之书》中那些蕴含着宇宙规律的几何语言,想起了自己在合成“觉醒序列”时对频率精确到毫秒和赫兹的苛刻要求。“艾莉丝,”他转向女战士,眼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你能不能再尝试一次,像在船上实验室那样集中精神,但这次,不仅仅是感受那个‘牵引感’的方向,试着去解析它,感受它内在的细微波动、节奏,或者……任何可以被视为‘信息’的特征?也许,这种‘牵引感’本身,就包含着开启入口的‘动态密码’。”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玄妙的假设,将希望寄托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感知上。但艾莉丝没有任何犹豫,她点了点头,再次闭上双眼,这一次,她更加深入地将意识沉入那种奇特的感知状态,努力屏蔽掉极地环境带来的一切物理干扰——永无止息的风声、积雪承重时细微的碎裂声、队友们沉重的呼吸声、乃至自身强劲而规律的心跳声——将全部的精神力如同聚焦的透镜,投射向脑海中那根连接着未知的“蛛丝”。她仔细地体会着,寻找着任何可以描述的细节。

“不是声音……也不是图像……”她断断续续地描述着,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汇,“是一种……脉动,非常缓慢,周期长得惊人……像是……冰川移动,或者……地球本身的心跳。带着一种……冰冷的韵律。能量……在起伏,像是潮汐,但更……复杂,叠加了很多层……不同的……‘谐波’?”她最终借用了叶舟的术语,因为这感觉确实像是由多种不同节奏的波动叠加而成。

叶舟立刻行动起来,他迅速打开随身携带的、经过加固处理的便携式高精度频谱分析仪和生物场感应器(后者是蔷薇十字会基于对“觉醒”现象的研究开发的原型机),尝试将艾莉丝描述的、主观的“脉动”和“能量起伏”转化为可量化的、客观的频率数据和能量波形。同时,他通过加密数据链,远程调用船上服务器里存储的《光之书》数字化档案,快速筛选出所有与“门扉”、“开启”、“通道”、“初始”等概念相关的复杂几何图案,试图从中寻找隐藏的数学规律和频率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