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蓬塔阿雷纳斯一个僻静的军用机场机库内,他们换乘了一架经过改装的LC-130“大力神”滑雪运输机。飞机的外观喷涂着标准的南极科研项目标志,但其内部结构经过了明显加固,搭载的电子设备也远超普通极地运输机。引擎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巨大的滑雪板从起落架舱伸出,预示着即将面对的严酷环境。
飞行跨越了德雷克海峡,这片以狂风巨浪闻名的海域在机翼下呈现出深沉的墨蓝色,白色的浪尖如同獠牙。随后,无垠的、令人眩晕的白色世界扑面而来。南极大陆的广阔和纯净,带着一种压倒性的威严和孤寂感。
“看那边,”艾莉丝碰了碰叶舟的手臂,指向舷窗外遥远的天空。
此时正值南极的极昼期,太阳低悬于地平线上,永不落下。但吸引艾莉丝注意的并非落日余晖,而是天空中舞动的光带——南极光。然而,这里的极光异常强烈、活跃,色彩不再是常见的绿色,而是变幻着瑰丽的紫、金、深蓝,甚至短暂的、无法形容的色彩。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光带并非随意流淌,而是形成了清晰复杂的几何图案,螺旋、曼荼罗、以及与他们手中《光之书》和真理之板上符号惊人相似的古老图纹,仿佛天空本身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显示频,正在播放着某种宇宙级别的信息。
“网络…”叶舟低语道,“它在这里异常活跃,几乎…实体化了。”
经过数小时的颠簸飞行,一座如同银色甲虫般匍匐在冰雪之上的建筑群出现在地平线上。“冰穹-7号”研究站到了。它并非想象中孤零零的穹顶建筑,而是一个由多条相互连接的低矮模块化走廊、几个大型拱形机库、以及一座中央多层建筑构成的复合体,所有的建筑都通过抬高的通道相连,以防止被积雪掩埋。外表低调,几乎与冰雪环境融为一体。
运输机沉重地降落在平整过的冰跑道上,滑行停止后,舱门打开,一股瞬间能冻僵肺叶的极寒空气涌入机舱。团队成员们裹紧了厚重的极地防寒服,戴着防风镜和面罩,步履蹒跚地走下舷梯。
研究站的主管,阿恩·雅各布森博士,一位头发花白、脸上刻满了风霜痕迹的挪威裔科学家,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前来迎接。他们的欢迎礼节性的,但眼神中难以掩饰的紧张和担忧,甚至是一丝恐惧,比外面的寒风更让叶舟感到寒意。
“欢迎来到冰穹-7,伊万诺夫先生,各位。”雅各布森的声音沙哑,透过呼啸的风声传来,“我们一直在等你们。情况…变得更糟了。”
进入研究站内部,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但那种无形的压力并未消失。走廊墙壁上的一些指示灯轻微但持续地闪烁,远处传来低沉的发电机轰鸣和某种…高频的、几乎听不见但能感觉到的嗡鸣声。
“能量异常在过去72小时内呈指数级增长,”雅各布森一边带领他们前往生活区,一边急切地介绍,“我们最灵敏的磁力计和量子干涉设备已经多次因过载而烧毁。地震仪记录到冰层深处传来持续的低频震动,不是 tectonic,更像是…共鸣。工作人员报告了越来越多的异常体验:集体幻觉、设备无故故障、无法解释的强烈情绪波动。有些人…我们已经安排他们撤离了,但天气窗口越来越差。”
叶舟立刻感受到了雅各布森所说的异常。研究站空气中的能量密度高得惊人,不仅仅是强大,而且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古老(ancient)质感。仿佛时间的重量在这里变得异常沉重,每一寸空间都浸透着漫长岁月留下的印记。他甚至不需要刻意去感应,就能感觉到那种无处不在的、温和却持续的压力作用于他的意识边缘。
他们没有时间休息。放下行李后,团队立刻在雅各布森的带领下进入了研究站的核心区域——主控制室。这里布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监控屏幕,显示着冰盖温度、气压、风速、以及各种能量读数的实时数据。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冰下地形三维全息投影。
他们立即投入工作,利用研究站强大的主动和被动扫描系统对目标区域进行精确定位和深度探测。拉斐尔直接接入了研究站的主计算机,他的黑客技巧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优化着扫描算法,过滤掉冰层干扰。
几乎没费什么周折,一个巨大而清晰的异常信号就出现在深度扫描图上。
“就在这里,”拉斐尔的声音因惊异而提高了八度,他指着全息投影上冰下约3200米深处的一个巨大物体,“上帝啊…冰层之下两英里。有一个…结构(structure)。它的能量特征与全球网络同源,但…更纯粹,更密集,更…古老。像是未经稀释的原浆。”
安娜俯身仔细查看能量读数频谱分析:“结构是巨大的——初步估计其顶部面积超过二十平方公里。而且它的形状…看轮廓线,不是随机的地质构造。是完美的几何设计,对称性极高。”她调整着投影角度,“像是…一个巨大的正八面体?或者某种多棱体结构的一部分?”
这个发现让控制室内一片寂静,只有机器运行的嗡嗡声。一个在冰封大陆深处埋藏了可能数百万年的、巨大的人工(或非人工)造物,正是全球能量网络的源头。这个事实本身所带来的震撼,远超任何言语。
“我们必须下去。”叶舟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语气不容置疑,“我们必须亲眼看到它,直接接触它。这是理解一切的关键。”
雅各布森博士脸色发白:“下去?叶先生,那是超过三千米的坚冰!世界上最深的冰下钻探项目也才钻到四千多米,而且花了十几年时间!这里的冰况复杂,压力巨大,任何钻探都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我们不需要钻透三千米,”马克西姆平静地打断他,“‘秩序之盾’在这里部署了一套‘忒修斯’(Theseus)系列地幔热熔钻探系统。名义上是进行冰下湖取样,但其设计用途远不止于此。它使用高频能量束瞬间汽化冰层,形成通道,同时用力场稳定井壁。我们可以用它直接熔出一条通往那个结构的通道。”
决定迅速做出。雅各布森虽然极度担忧,但在马克西姆的权限和当前紧迫形势之下,只能配合。整个研究站的力量被动员起来,为这次前所未有的钻探行动做准备。
---
钻探平台位于研究站边缘一个独立的加固舱内。“忒修斯”钻机更像是一个科幻小说中的装置:一个复杂的多关节机械臂,末端是一个发射着幽蓝色光芒的能量聚焦器。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团队成员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监督着每一个环节。
钻探开始的那一刻,低沉的能量嗡鸣声变得尖锐起来。钻头接触冰面,没有剧烈的震动,只有耀眼的蓝光和瞬间汽化的冰水蒸气被强大的抽吸系统迅速排走。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光滑如玻璃的垂直井洞开始向无尽的冰层深处延伸。
随着钻探的深入,不断取上来的冰芯样本被立刻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结果令人震惊。
“这些冰芯,”雅各布森博士拿着刚刚出炉的分析报告,手有些颤抖,“它们的晶体结构…完全异常。不是自然形成的六方晶系。呈现出一种高度有序的、近乎完美的量子点阵结构。这些晶体…它们是被 engineered( engineered )的。像是一种…能量存储或传输介质,它们似乎能与深处的能量源产生共振,放大或调制其信号。”
下降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奇特的体验。他们乘坐一台特制的抗压升降舱,沿着热熔形成的冰井缓缓下降。周围是历经数十万甚至百万年形成的冰川冰,在舱壁灯光照射下,泛出幽蓝诡异的光芒。越往下,那种无处不在的能量感就越发强烈。
团队成员开始经历更明显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叶舟感到自己的意识仿佛被拉伸,感知变得更加敏锐,能隐约“听”到冰层中能量流动的“声音”。安娜报告说她的数学心算能力突然变得极快,能瞬间理解复杂方程。拉斐尔则描述说他闭眼时能看到流动的代码光影,与网络的基础结构类似。皮拉尔侦探,这位最脚踏实地的人,也开始做一些极其生动、连贯的梦,梦中她仿佛化身为某种古老的智慧体,在星辰间漫步。艾莉丝和马克西姆则显得相对克制,但也都承认感到一种莫名的、不断增强的“连接感”和直觉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