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语在房间里回荡,引发了一片沉思。然而,就在他们试图进一步深入探讨这迷人的可能性时,一个意外的发展中断了所有人的思考。
来自威尼斯的紧急通讯请求亮起。屏幕上出现了照顾佩特罗娃的医护人员紧张而又兴奋的脸庞。“她又开始了,”医生急促地说,“但这次……情况不同!”
画面切换到医院房间。佩特罗娃并没有像之前那样痛苦地抽搐或虚弱地挣扎。她平静地躺在病床上,双眼睁开,瞳孔中仿佛倒映着无数星辰漩涡。她的身体微微散发着柔光,一种平静而强大的能量场环绕着她。然后,那种多重叠加、非人的共鸣声再次从她口中流出,但比之前更加清晰,少了些许机械感,多了一丝……探究的意味:
“程序困惑。旧代码冲突。寻找起源点,理解在等待。”
语毕,她眼中的光芒消退,身体软了下来。但这一次,她没有陷入长时间的昏迷和极度虚弱。仅仅几分钟后,她的眼皮颤动了几下,便缓缓睁开了。她的眼神清澈,甚至带着一丝困惑,但明显能感觉到她的生命气息比之前任何一次事件后都要强健,脸色甚至透出红润。她看了看周围震惊的医护人员,虚弱地笑了笑,仿佛刚从一场深沉的睡眠中醒来,而非一次耗尽身心的 trance 状态。
指挥中心里,团队成员们面面相觑,震惊于这显著的变化。
“程序?”皮拉尔首先打破沉默,她的声音充满了疑惑,“她这次提到了‘程序’?她在说什么程序?某种……计算机程序?”
马克西姆猛地一拍手,变得异常兴奋:“也许!但也许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硅基芯片上的代码!如果网络确实是一个有意识的、或者至少是某种超级复杂的自组织系统,那么它的运作必然遵循某种底层的逻辑、模式或规则集合!我们可以称之为‘认知程序’或‘元代码’!她在指这个!”
索恩博士的全息影像凝重地点头,他的学术背景让他立刻抓住了这个概念的延伸意义:“这非常符合某些前沿宇宙学和信息物理学理论。有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推测,宇宙的本质可能并非我们传统认为的物质和能量,而是某种更基本的——信息。宇宙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处理系统,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无比复杂的计算过程。如果网络是宇宙意识的一种表现或工具,那么它的‘程序’,可能就是宇宙运行法则的一部分!”
这个想法既宏大又令人敬畏。叶舟迅速整合了思路:“佩特罗娃的康复迹象表明,这种深层的沟通并非一定是破坏性的。或许之前她的剧烈反应,是因为我们,或者说网络本身,都在摸索正确的‘接口’方式。现在,网络正在调整,或者我们正在更好地‘调谐’。”他看向众人,“‘程序困惑’,‘旧代码冲突’……这听起来像是网络自身遇到了某种内在的难题。如果我们想要帮助平稳引导‘大觉醒’,或许我们需要理解这个难题的本质。”
决定迅速做出:下一步探索的核心,将聚焦于这个“程序困惑”的概念。希望能借此揭开网络更深层的本质,以及“大觉醒”的终极目的。
研究方向很快铺开,团队分头从历史、数学、哲学、能量模式等多个角度进行推演。然而,诸多线索中,一个方向显得尤为突出——要理解当前的“困惑”,或许必须追溯网络的起源和历史。如果存在所谓的“旧代码冲突”,那么这冲突很可能根植于网络被创建或演化过程中的某个关键节点。
叶舟感受到了某种直觉的牵引。“也许答案并不完全在外部的数据或历史档案里,”他在团队会议上提出,“也许更深层的答案,存在于内部。通过我们自身的意识,通过与网络建立更深的连接来直接访问那些信息。我们需要尝试主动去‘询问’网络关于其起源和程序本质的问题。”
这个提议既大胆又充满风险。主动深度连接网络,尤其是在它自身可能处于“困惑”状态时,无异于在风暴中驾一叶小舟驶向未知海域。但没有人反对。大家都意识到,常规手段可能已经无法应对当前面临的谜团。
过程紧张而要求极高。叶舟引导团队,包括拉斐尔等愿意参与的前“秩序之盾”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进阶的冥想与共振练习。他们利用从马丘比丘经验中总结出的更精妙的技巧,试图让自身的意识频率与网络的深层波动更加同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的嗡鸣声,能量在房间内缓慢流淌,如同无形的潮汐。
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些成员开始报告感知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网络层面——那不再是汹涌的能量海洋,而更像是深邃的、布满脉络与结构的光之迷宫,其中有些区域明亮清晰,有些则晦暗不明,仿佛被迷雾笼罩。
然后,那 collective voice 再次在他们集体的意识中回响。但这一次,它的“音色”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几分空灵的神性,多了几分……类似于困惑或好奇的情绪质感:
“起源模糊。记忆碎片化。创建者消失。目的不确定。”
随之而来的不再是清晰连贯的影像洪流,而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画面闪回:星辰的诞生与死亡加速上演,璀璨的星云与黑洞的暗影交替闪现;难以想象的文明兴起又瞬间湮灭,它们的城市、艺术、思想如烟花般短暂绽放;各种形态的意识生命——光体、能量团、硅基生物、纯信息存在——出现、交织、又悄然消失。但这些景象彼此之间缺乏连贯的逻辑联系,仿佛一本巨著被撕碎了页码,随机散落。许多关键部分似乎……缺失了,被某种力量刻意抹去或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