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之钥 第18章:真理之板(2/4)

诺瓦克教授着迷地看着周围那些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尤其是波洛克那看似混乱实则充满内在秩序的线条网络:“这些色彩和线条的分布…它们几乎像是《光之书》中那些符号的情感化、表现主义表达。一种非语言的数学。”

索恩博士赞同地点头:“正是如此。网络通过多种方式沟通——通过数学的精确,通过几何的完美,但也通过艺术的升华,通过音乐的和谐。我们把自己局限在了单一频道里,却抱怨接收到的信号模糊不清。这是何等的傲慢。”

她引导他们来到一个看似极其简单的作品前——一个白色的画布上,绘制着一个略显粗糙的黑色方块。乍看之下,它简单得近乎幼稚。“仔细看,”索恩博士轻声道,“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的《黑色方块》(Black Square),创作于1915年。它被誉为首幅纯粹的抽象绘画,是‘绝对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宣告了艺术的零度状态,剥离了一切表象,回归到最本质的形式。”

叶舟靠近观察,他发现那黑色并非均匀的死黑。画布的纹理透过油彩隐约可见,方块的边缘并不完美,笔触的痕迹清晰可辨,甚至有些地方因为年代久远而出现了细微的裂纹。这绝非一个冰冷的几何图形,而是承载着时间、手工艺甚至艺术家呼吸的物体。

“这…”叶舟感到一种奇怪的、深刻的熟悉感,“这几乎就像是《光之书》中那个代表‘虚空’(Void)、‘源初混沌’或‘无限潜力’的符号的极端抽象化版本。剥离一切,只为呈现最核心的概念。马列维奇是在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同一个宇宙真理。”

索恩博士的表情变得明亮起来,仿佛找到了知音:“是的!而这还不是全部。”她快步走到另一个展厅,那里陈列着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一个由无数纤细的光纤和金属丝构成的、复杂无比的立体网络,微小的光点在黑暗中沿着特定的路径流动、闪烁,形成不断变化的光之图案。“这是受量子物理学启发创作的作品,”她解释道,“但它表达的,与古老符号试图传达的别无二致——所有事物之间内在的、动态的、光一般的相互连接。”

他们继续在画廊中穿行,索恩博士如数家珍般地指出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从文艺复兴时期暗藏几何密码的宗教画,到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充满神秘幻象的版画,再到布里奇特·赖利(Bridget Riley)令人目眩的光效应绘画…每一件作品,都以它独特的方式,隐约指向了那个统一的、隐藏的现实结构。叶舟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到”这些模式——不是通过冰冷的方程或抽象的符号,而是通过情感的直接冲击和直觉的瞬间领悟。一种更深层的理解正在他心中形成。

“但丁理解了这一点,”康塔里尼博士惊异万分,喃喃自语,“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神曲》中不使用 dry(干瘪)的哲学论述,而是采用如此炽热、如此生动、如此personal(个人化)的意象。不是因为他缺乏那个时代的‘科学’词汇,而是因为他深知,艺术、诗歌、隐喻,才是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更强大工具。它们是灵魂的语言,而网络,或许正是通过灵魂与我们对话。”

索恩博士重重地点头,她的冷静外表下,激动之情难以抑制:“Exactly! (正是!)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惜暴露自己,也要联系你们。我们有一件东西必须展示给你们看。一件可能彻底改变我们所有认知的东西。它就在这里。”

她没有走向更广阔的展厅,而是带领他们穿过几条安静的走廊,来到收藏馆一个不向公众开放的、需要多重权限才能进入的保护区。这里的空气更加凉爽,湿度被严格控制。在房间中央,一个独立展台上,放置着一件令人屏息的物品。

那是一块材质奇特的古老石板,颜色深沉,似玉非玉,似金属非金属,表面光滑却异常坚硬。它的尺寸大约相当于一本对开的大书。石板上刻满了极其复杂、精密的符号系统。乍一看,这些符号与《光之书》中的符号体系一脉相承,充满了熟悉的几何图形、点线组合和能量流示意。但仔细看去,它们更加精细,排列组合方式也更为玄奥复杂。而且,在主要符号周围,还有许多更小的、仿佛是注释、推论或延伸应用的次级符号,构成了一个无比庞大、信息密集的知识网络。

“真理之板(The Tablet of Truth),”索恩博士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带着敬畏的语气低语道,“传说但丁在流放期间曾秘密研究过它,并从中获得了撰写《神曲》的最终灵感。它被认为早已失散在历史长河中,甚至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寓言。但它一直在这里,被佩吉·古根海姆本人作为一件‘有趣的古代抽象雕刻’收藏,后来才被我们识别出来,并秘密保护于此。藏在 plain sight (众目睽睽之下)。”

叶舟感到呼吸几乎停滞。他不由自主地上前一步,目光被石板完全吸附。那些符号仿佛拥有生命,在他注视下微微流动。诺瓦克教授发出一声近乎**的惊叹:“上帝啊…这…这难道就是‘应用篇’?那个传说中《光之书》缺失的第三部分,包含了具体操作方法和更深层原理的终极章节?”

索恩博士肯定地点头:“我们高度确信如此。但丁在他未公开的私人笔记中多次模糊地提到过‘真理之板’,称它包含了‘操作现实的钥匙’(the key to operating reality),但也同时警告说,这把钥匙只能由‘纯净之心’(pure heart)持有,否则将开启灾难之门。”

无需多言,团队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便携式扫描设备被架设起来,高分辨率的图像被传输到电脑屏幕上进行增强处理。诺瓦克教授和索恩博士负责比对《光之书》已知符号与石板上的变体;叶舟和艾莉丝则试图从整体结构和能量流向上寻找模式;康塔里尼博士和他的“但丁遗产”成员则从历史文献和但丁的文本中寻找对应和注释;皮拉尔和瓦西里娃负责警戒,同时也从执法和情报分析的视角,观察符号中可能存在的逻辑结构和预警模式。

破译工作是艰巨的,每一个符号都似乎蕴含着多层含义。但随着交叉对比的深入,惊人的模式开始浮现。这些符号并非描述冷冰冰的机器操作手册,它们似乎与人类意识中最深层的情感与道德体验紧密相连。

一个关键突破来自艾莉丝,她敏锐地注意到一组反复出现的、结构优美的符号序列,总是伴随着一种能量上的“温暖”和“扩张”感。“看这个,”她惊异指着屏幕上的放大图像,“这个符号组合…它不像是在描述物理现象。它更像是一种…一种‘爱’(Love)、或‘无条件的同情’(Unconditional Compassion)的数学表达!一种促进连接、愈合和创造的能量模式!”

皮拉尔侦探在一旁点头,她指着另一组显得刚正、平衡的符号:“还有这个序列。它传递出一种‘公正’(Justice)、‘平衡’(Balance)、‘因果律’(Karma)的感觉。但丁在《神曲》中花费大量篇幅探讨的正是这些概念——灵魂根据其行为被安排在不同的层面。网络似乎响应这些道德品质?”

叶舟感到一阵强烈的震撼席卷全身。他看着石板,目光扫过那些复杂无比的纹路:“这根本不是什么操作手册…这是一部…伦理指南(Ethical Guidebook)!一部关于如何以正确的心态、正确的意图、正确的道德基础与网络进行互动的说明书!它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做’,而是在教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