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画展的准备
初夏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周梅公司艺术展厅的木地板上。王凤娟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画作的位置。她今天穿了件淡蓝色的棉麻衬衫——是周梅上周给她买的,料子柔软得像第二层皮肤。
“妈,左边再高一点。“周梅在下方指挥,手里拿着水平仪。她今天把长发挽成了职业发髻,珍珠耳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王凤娟的手指微微发抖,画框的边缘在她掌心留下浅浅的压痕。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参加慈善画展,展出的全是她这半年来的作品——《纺织女工》系列、《三个小姑娘》,还有最新完成的《雨夜》。
“奶奶,这个放哪里?“婷婷抱着一个装满彩色卡纸的盒子跑过来,小辫子随着动作一甩一甩。小姑娘今天特意穿了条粉色的蓬蓬裙,说是要给奶奶的画展“增添色彩“。
“放签到处吧。“周梅替婆婆回答,顺手整理了一下女儿歪掉的蝴蝶结,“婷婷,去帮爸爸摆宣传册。“
王凤娟从梯子上下来,退后几步审视整个展厅。她的画被安排在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介绍她生平的展板——“从纺织女工到银发画家:王凤娟的艺术人生“。看着那些放大的照片和文字,她突然有种不真实感,仿佛那个站在纺织机前的年轻女工和现在的自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紧张吗?“周梅递来一杯温水,杯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王凤娟摇摇头,又点点头。她的目光落在最新那幅《雨夜》上——画中是两个小女孩蜷缩在床上的背影,窗外电闪雷鸣,但床头柜上一盏小台灯散发着温暖的光。
“会有人...看懂吗?“她轻声问,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
周梅顺着她的视线看去,眼神柔软下来:“会的,妈。艺术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真实。“
2. 意外的关注
开幕式上,展厅挤满了人。王凤娟站在自己的画作前,接受着陌生人的赞美和提问。她穿着周梅特意为她挑选的藏青色连衣裙,领口别着那枚“三八红旗手“奖章,在闪光灯下闪闪发光。
“王女士,《雨夜》这幅画的灵感是什么?“一位戴眼镜的女记者问道,录音笔举得老高。
王凤娟的喉咙发紧。她看向站在不远处的张桂兰——老人今天穿了件崭新的绛红色外套,正紧紧牵着两个孙女的手。小雨穿着浅蓝色连衣裙,安静得像只小鹿;小雪则好奇地东张西望,时不时摸摸展厅里的装饰雕塑。
“是...关于保护。“王凤娟最终说道,声音比想象中坚定,“关于大人应该如何保护孩子。“
记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挤到前面,西装革履,胸前挂着某基金会的工作牌。
“王阿姨,我是'晨曦'家庭暴力救助基金会的。“他递上名片,“我们想将《雨夜》印制成明信片,用于反家暴宣传。您愿意授权吗?“
展厅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幅画上。王凤娟看到小雨悄悄躲到了张桂兰身后,小手紧紧抓着奶奶的衣角。
“我...“王凤娟深吸一口气,“我需要问问画里的孩子们。“
她走向小雨小雪,蹲下身与她们平视。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三人身上,形成一道温暖的光圈。
“小雨,小雪,“王凤娟轻声说,“奶奶的画要帮助更多像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可以吗?“
小雪懵懂地点点头,小雨却咬着嘴唇,眼睛湿漉漉的:“会...会有人认出我们吗?“
“不会的。“王凤娟抚平女孩裙子上的一道褶皱,“这只是幅画,讲述的是所有需要保护的孩子。“
张桂兰在一旁悄悄抹眼泪,绛红色外套的袖口已经湿了一小片。周梅走过来,轻轻揽住婆婆的肩膀——这个曾经在公共场合连牵手都会尴尬的婆媳,如今却能自然地给予彼此支持。
3. 媒体的风暴
画展第二天,《城市日报》用整版报道了王凤娟和她的《雨夜》。标题触目惊心:《从受害者到发声者:一位奶奶画家的社会责任》。
王凤娟坐在新公寓的阳台上,报纸在膝头摊开。晨光温柔地抚过那些黑体字,却让她的心揪成一团。报道详细挖掘了小雨小雪的故事,甚至提到了林艳的酗酒问题——虽然用了化名,但熟悉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手机铃声突兀地响起,是张桂兰。
“凤娟!“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哭腔,“林艳看到报纸了,她...她要告我们侵犯**权!“
王凤娟的手指紧紧攥住报纸,新闻纸在她掌心发出脆弱的“沙沙“声。阳台上的茉莉花刚结出花苞,在晨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