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之外 伦理锁刃(1/2)

“伦理锁”的发现,如同为“根须”联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面旗帜,一个无可辩驳的道德制高点。

联盟迅速调整了策略。林小雨团队昼夜不停,将“伦理锁”的核心模块进行优化和简化,使其能够以软件更新或小型外挂模块的形式,兼容联盟内其他成员的不同设备架构。他们决定不再被动防御,而是发起一场名为“明镜”的联合行动。

行动日,联盟成员同时发力。

心桥科技(虽创始人退出,但部分核心工程师因理念不合选择留下加入联盟)发布了新版认知训练小程序,更新日志第一条赫然写着:“内置‘伦理锁’测试版,本地处理数据,算法决策透明可查,拒绝任何未经明确同意的意识层面干预。”

那位社科教授联合多位学界同仁,在权威期刊和媒体上发表联合署名文章,从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神经接口”技术必须内置“失效保护”机制的迫切性,并高度评价了“伦理锁”的设计理念,将其称为“负责任创新的技术基石”。

女投资人则利用她的影响力,组织了一场小型的、但参与者份量很重的线下沙龙,直接向关注ESG和科技伦理的资本方展示集成“伦理锁”的“根须”原型机,与金橡树黑箱操作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投资未来,不仅要看回报率,更要看风险控制。而最大的风险,是道德和法律的风险。”她的话精准地击中了某些资本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