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肉熔炉 第5章 雾都之行(三)(1/2)

顾家生的目光看向桌面军事地图上樟城的位置。

“辞公,职部此前信中所述日军近来频繁异动,岗村宁次麾下的第十一军,正在秘密集结,其兵锋所指,极可能便是我第五军驻守的樟城!”

他手指先是点在樟城的位置,然后又向上缓缓滑动,直指湖南腹地:

“日军攻樟城,绝非只为夺取一城一地。其真正目的,乃是以樟城为跳板,西进湖南,剑指长沙,辞公,您是知道的,长沙若失,则西南门户洞开,届时首都重庆将直接暴露于日寇兵锋之下,其政治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更重要的是……”

说到这里,顾家生微微停顿了一下,语气愈发凝重。

“您的诸多心血,第九战区的精锐,乃至维系全局的补给线,皆系于长沙之安危,倘若长沙有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陈程的脸色也开始凝重起来,他重重地吸了一口雪茄,仍旧未发一言,但紧抿的嘴唇表明他此时对于顾家生对局势地判断还是有一部分认同的。

因为此时地长沙,绝不容有失。

顾家生继续阐述他的构想,他知道这与此前的主流战术大相径庭。

“因此,职部之意,是以有力之一部固守樟城。同时另需主力在外围机动作战,并寻机歼敌一部,职部的构想是以有力之一部,至少一个主力军的规模,固守樟城城区跟日军打巷战,再配合外围精锐机动部队不断寻求战机,吃掉日军有生力量。”

顾家生语出惊人。

可陈程的眉头却瞬间紧锁。固守城池?打巷战?这种打法,在抗战初期华夏军队倒是经常使用,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金陵的失守就是一个反面证明。

自那以后,华夏军队要是想守住一个城市的话,大多是在城市的远郊,甚至周边地区进行机动防御,就像刚刚结束的武汉会战,其宗旨就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作战方针,通过武汉周边复杂地形,这才能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守了近乎5个月。

此时顾家生提出的这种构想在陈程看来,与其说是标新立异,倒不如说是一种大踏步的开历史倒车。这几乎是违背了自金陵失陷后逐步形成的“不死守孤城”的用兵共识。

他的目光紧紧的盯着顾家生,眼神之中还带着疑问和一丝不赞同,好似在说,不对啊....这是你小子想的?该不会是你小子.......看哪个军不顺眼,想借日本人的手干掉他吧..............

顾家生被他看的毛毛的,立刻解释,同时语气坚定:

“辞公,此非消极退守,而是主动选择战场,樟城非金陵,因地形受限,日军能展开的主攻部队撑死不会超过两个师团。我军若依托城区复杂街巷、预先构筑坚固的永久工事,这样就能极大限制日军战车和炮火的优势,迫其与我军进行最残酷、也最消耗其兵力和锐气的巷战之中。”

他进一步分析,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预见的光芒:

“只要守城部队意志足够坚强,就能将日军主力牢牢拖在樟城之中,为我外线主力兵团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与战机。待其在外线寻机击破日军一翼,即可回师反包围,到时里应外合,中心开花,战局不说逆转,但聚歼顽敌一部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