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黄埔将星,开局降服李云龙 第四百五十五章 穷国原子弹,水雷封锁计划,苏长青着手收复奉北(1/2)

在二战期间,日耳曼帝国之所以能够对大不列颠帝国海军,以及盟军的商船形成巨大的威胁。

依靠的!

不仅仅是其神出鬼没的U型潜艇,以及其海军使用的“狼群战术”。

水雷!

也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这也是苏长青让哈城兵工厂,仿造日耳曼帝国各类水雷的原因。

像磁性水雷,其并非依靠磁铁吸力,而是利用舰船钢铁船体穿过地球磁场时引起的磁场变化来引爆。

水雷内部的磁针或磁通计会感知到这种扰动,当扰动达到预设阈值时,就会接通电路起爆。

这种水雷主要由飞机投放在港口和主要航道,也可以由潜艇布放。通常沉在海底。

由于水雷通常在船底下方爆炸,攻击的是舰船最薄弱的结构部位。

水的不可压缩性会将爆炸冲击波高效地传递到船体,往往能直接将船龙骨炸断,导致目标迅速解体或倾覆,破坏效果远比船侧爆炸要致命。

日耳曼帝国在战争初期首次使用,让大不列颠帝国国措手不及,最初完全无法应对,造成了巨大损失。

而传统的接触扫雷具(拖拽式切割缆)对它完全无效。

船只即使在看似空旷的水域也会莫名其妙地被炸沉,给船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直到大不列颠帝国通过研究一枚搁浅的完整磁性水雷。

迅速开发出 “消磁法” 。

船只绕上通电电缆(消磁线圈),以抵消其磁场。

这才极大地削弱了磁性水雷的威胁。

水压水雷,这是这个时代技术最复杂、也最阴险的水雷。

它通过一个精密的压力传感器来监测水压的微小变化。

当一艘大船从水雷上方通过时,根据伯努利原理,船体周围的水流速度加快,导致该区域的水压会有一个短暂的、微小的下降(类似于飞机机翼产生的升力原理)。

水雷就是捕捉这个特定的压力变化曲线来引爆。

其同样由飞机或潜艇布放,沉于海底。

与磁性水雷相同,攻击船底,破坏力极强。

在这个时代,这种水雷几乎无法被常规手段扫除。模仿其压力信号极其困难,因为需要一艘足够大的船以正确的速度和深度通过才能触发。

盟军当时知道日耳曼帝国拥有这种无法扫除的水雷。

最终,盟军想出的办法是使用低空飞行的飞机投掷大量炸弹来“引爆”水压水雷区,或者使用拖拽的“水下鼓”来模拟船体压力场,但这些方法效率低且危险。

音响水雷,这种水雷内部有一个“水听器”(麦克风),用于监听舰船螺旋桨和发动机发出的特定频率的噪音。

当噪音强度和特征达到预设值时,便会引爆。

同样,使用飞机、潜艇、水面舰艇均可布放。

其对安静缓慢的商船和噪音特征明显的军舰都能有效攻击。

当时,为了增加扫雷难度,日耳曼国人经常将音响引信与磁性或水压引信结合,制造出 “复合引信水雷” 。

例如,先需要一个磁信号“解锁”,再需要一个音响信号才会引爆。

这使得扫雷需要按特定顺序使用不同扫雷具,复杂程度呈指数级上升。

盟军的应对方法是在扫雷艇后拖拽一种称为 “发声器” 的装置,它能发出巨大的噪音来提前引爆音响水雷。

三种水雷!

令盟军头皮发麻,当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在整个二战期间,轴心国(主要是日耳曼帝国)布放的水雷共击沉了约 2,800艘 盟国商船(总吨位超过500万吨)以及大量军舰(包括驱逐舰、扫雷舰、巡洋舰甚至航母)。

仅在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日耳曼帝国的国磁性水雷就击沉了超过200艘盟国商船,让大不列颠帝国皇家海军一度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

当时,日耳曼帝国空军对大不列颠帝国主要港口和河口进行的系统性布雷,严重破坏了大不列颠帝国的物资吞吐能力。

这直接导致了船只周转效率急剧下降,物资堆积在港口无法及时卸货,对大不列颠帝国这个严重依赖海上补给的国家构成了致命威胁。

瘫痪了内河与近海航运:在泰晤士河口、英吉利海峡等关键水道的大量布雷,几乎切断了大不列颠帝国的沿海航运,这是大不列颠帝国国内煤炭、原材料运输的生命线,迫使更多的货物必须转向效率更低的陆路运输。

而在二战末期,灯塔帝国就将日耳曼帝国的这一套尽数接收。

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战末期,其对日本实施的“饥饿战役”。

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比原子弹轰炸更具战略意义,但却在公众认知中相对低调的军事行动。

其是历史上最成功、最系统的水雷封锁作战,直接加速了小鬼子的崩溃。

这也是苏长青认为,水雷战术如果使用成功的话。

威力更胜于原子弹的原因。

众所周知,东洋国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战争机器和国民生存严重依赖从大夏国、高丽和东南亚占领区通过海运输入的原材料(石油、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和粮食。

当时,灯塔帝国的B-29轰炸机经过改装,每架可携带多达12枚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