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第261章、九税惊雷(1/2)

毕自严的话音一落,满座皆惊,就连最支持他的郭允厚脸色都变。

“景会,不至于吧?一条鞭法已经执行多年,对财税收入提高还是非常有效的。”

徐光启也在对面反对。

“朝廷税收政策最重要的是稳定,去年南税改粮就引起好大风波,国家政策老是变来变去的,绝非善法。”

毕自严一脸倔强,没有直接回答稳定还是变革。

“一条鞭法,看似增税,实际上只是整顿了地方,简化了税法,此策真正的好处只在南不在北。去年南税改粮,南方一片混乱,朝廷粮食增收有限,的确解决了一点点北方缺粮的问题。

但诸位知道吗?有一种生意在南北之间运行。商人在北方用银子收粮,北方是缺粮,但这粮依然能收上来,因为北人要用银子交税。

然后粮食运到南方,南方手工业者又用银子买粮交税。最后,这粮食被我们这群傻子又运回北方。”

徐光启张着嘴,有些无语,刘一燝瞪着眼,他本来就无语。

郭允厚低头沉思,唯有杨一鹏含恨怒骂。

“这帮奸商!”

毕自严不好说的是,黄首辅为这事自闭了一个月,头发都快白完了。

郭允厚似是依然疑惑,又抬头开口。

“此事,跟白银流入和一条鞭法有什么关系?”

毕自严丝毫不顾及他和郭允厚的良好关系,斩钉截铁的回答。

“这件事证明了,只有朝廷还收白银,白银最终依然会聚集江南,这个白银流转的过程,北方会遭受严酷的盘剥,对于旱灾频发的北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朱慈炅终于听懂了毕自严的理论,小手不自觉的抓紧了御座,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用现代话来说,这就是江南经济的虹吸效应!

越来越富裕的江南会变成一只饕餮怪兽,吞噬北方的最后一粒救命粮,然后活不下去的北方老百姓会揭竿而起,打碎江南的幻梦。

这也是历史上大明亡国的真相?

朱慈炅有些迷茫了,他引以为傲的未来见识,先富的策略在大明有点水土不服,甚至因为他的改革,这种南北割裂还会更加剧烈。

发展经济救大明是他最根本的政策,现在有人告诉他这个政策有问题,自得的救世之主有点绷不住了。

朱慈炅突然想到,为什么哪怕他清洗了南京,南京人依然希望他留在南京。朱慈炅推行的经济政策,大城建政策,为何会大受欢迎。

因为他不自觉的迎合了江南的发展需求,他已经代表了江南资本家的利益,甚至他的重商思想也是江南需要的。

难怪在江南他声望高得有点恐怖,他是大明十六帝里唯一一个和江南资本集团绑定的,他突然有点坐立难安。

徐光启有些急眼。

“景会,不收白银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吗?似乎怪不到一条鞭法身上吧?”

毕自严耐心解释,毕竟他的想法要实现,内阁的支持必不可少。至于说动皇帝越过内阁那条路,他毕自严还没这个本事。

“陛下下旨今年陕西山西免税,我们才突然发现,这居然是缓解北方缺粮的正法。免税地区只有粮食食盐能卖,而因为免税,不少商人都想得好处。

孙阁老传回来的消息,哪怕陕西的地里没产多少粮,陕西居然有粮了,还很便宜,比朝廷救济来得更快。

我的想法是,借鉴陛下的免税法,建立分级税制,但在北方灾区,绝不能直接免税。所有人都必须要交税,哪怕是让他们交一文,朝廷当场退两文,这个形势也必须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