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第242章、能力展示(2/2)

在银子面前,一切政务都要让路,但仔细研究才发现,这银子多了,真的不是好事啊。徐光启这时才有空读读老家的来信,天,不知不觉中,上海已经群魔乱舞了。

徐光启不是想抢新人风头,是上海确实很急,需要皇帝出手了。

大佬们其实都懂几个官员心思的,皇帝出场很多时候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问题复杂化。大佬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会轻易发表意见。

杨一鹏制止陈以闻,是因为他知道小皇帝讨厌党争,要是陈以闻真当着皇帝面吵起来,没有好果子吃的,而且陈以闻攻击天工院,其实有些失智。

刘一燝这时也不干涉讨论主题,任由大家自由发挥。你们不就是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表现吗,来吧,让你们知道啥是伴君如伴虎,幼虎他也是虎。

有人要过线,他乐于看戏。因为他突然发现杨一鹏主持南户部后,南户部居然有个楚党复兴的架势了。杨一鹏、杨嗣昌、陈以闻,全是湖广人,这***杨一鹏,野心不小啊。

朱慈炅其实没有发飙的打算,事情太多,发飙发不过来,无能狂怒也解决不了问题。他最近开始反思自己的脾气了,觉得自己好像和五皇叔越来越像了,这是个危险信号。

他要温和点,他是重启,不是崇祯,他要做仁君,毕竟大了一岁了嘛,登基都快一年了。就算文官个个该杀,也不能乱杀,团结大多数嘛。

他想提笔记录,群臣的意见,他觉得他们讲的内容其实都很有道理。

吴宗达不认为有白银危机,反而提到了通宝产能危机,虽然他的解决方案自己不认可,但其实他也说到了要害,要是银币充足,其实问题不大,银行本来就是解决流通问题的。

吕维祺和徐光启都提到了人的问题,民聚生乱,上海出现了一些乱象。政事是环环相扣的,这些问题都要重视,都要管,都要未雨绸缪。

侯恂提到的南北问题更是始终困扰华夏文明的大问题,先富未必能带动后富,因为人的**无穷,富了还想更富,没有中枢政策,带动二字就是一个笑话。

而富了的南方,不仅地方有实力叫板中央,他们对中枢的渗透更强,南人不可为相的哲理从历史实践来看永远都有道理。

陈以闻更狠,他关注的问题是思想领域,这让朱慈炅突然想起,自己好久没有看袁可立的遗书了。利与儒更像华夏文明的现实与理想,朱慈炅其实还没有准备。

御笔凝滞半空,把炭笔当成了毛笔,朱慈炅突然不知道写什么了。他余光突然看到手上一团墨汁的李世熊,招了招手。

“给朕瞧瞧。”

李世熊大惊失色,他的确干的起居官的活,但他不是翰林,只是个秀才,眼珠转了几圈才悻悻的把手中文稿递给朱慈炅。

会场上空气突然安静,连刘一燝都睁大了眼睛。

重启元年仲春廿七,重启帝更易起居。

朱慈炅冤枉得很,他不过是想偷懒看看李世熊的记录罢了。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