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错亦是缘 第118章 探问(1/2)

侯应的府宅就是一般北方人家的两进小院,内里也很朴素,女眷们为了避嫌都呆在里院,外院是堂屋和客房。太监方印在侯应府喝醉酒睡倒在外院西厢房,跟随他侍候的小太监看他睡着了,觉着无趣,便跑出去,到了里院的门口,趴在墙边朝里看着。

院子里有个很大的葡萄架棚子,一个年长的大姑娘正在棚子下做针线,另一个年约十岁的小姑娘在一旁帮着理线。

小太监趴在门口朝里看的奇怪模样,引起那个年幼的小姑娘直笑,对那个年长的大姑娘说道:“大姐,你看那小孩子,他干嘛呆那儿偷看。”

年长的姑娘听了便抬头朝门口看去,见到一个穿着富贵的小男孩站在门边朝自己笑着。她知道今儿家里来了客人,这孩子怕是客人带来的,本着照顾的心思,抬手叫他进来,又让小妹去拿瓜来,切开给他吃。

小男孩坐在两人面前,一边吹着风、一边吃着瓜。他看大姑娘并不是在绣花,而是在做衣服。这衣服已经快要做完了,是件厚重的冬衣。

他好奇的问:“你是侯应的什么人?”

他们在这家吃完饭到现在,只看见两个做饭的半老婆子,并没见到有小丫环,便问那大姑娘。

大姑娘羞涩一笑,并不答话,那年幼的小姑娘也抱着一条瓜吃着,说道:“这是我大姐。”

小男孩还是没明白,偏头看着小姑娘,小姑娘又说:“侯应就是我爹。”

小太监明白了,看着大姑娘飞针走线,忙着做冬衣。问:“干嘛不让丫环做,仔细伤着眼睛。”

大姑娘抬头看他一眼,没说话,脸上有一丝羞囧之色。

小姑娘不悦的瞪他,“多管闲事。”

小太监连忙陪不是,“小子说错话了,给大姑娘赔不是。”说着放下手中的瓜,正经的站起来,给侯大姑娘行了一礼。

大姑娘笑了,忙摇手说不碍。

小太监坐下来,又捧着瓜在手,一边吃着,一边夸赞大姑娘。不是说她针线好,就是说她温柔娴静,还问她多大了,可有了夫家。大姑娘只当他是小孩子,无心随口问的,小姑娘也无戒心,他问什么,便都答了。

“十七了,没婆家。还没说亲。”

“哎哟,这是哪儿来的小媒人啊,问得这样仔细,是想给我们家说亲不成。”

一个不悦的声音从门外传来,随着声音一个身形粗壮的年青女子走了进来,一边走,一边打量小太监。小太监一见她魁梧身形,便吓住了,连忙站起身来,躲着她,连瓜也不吃了,便跑了。

三姐妹看着这小男孩被二姐吓跑,都愣了,也没在意,仍聚在棚下做活。

小太监跑回到方印的屋里,方印还没醒来,他便老实呆着。

等到方印醒了后,与侯应告辞。一行人回到守备府,进了方印的客院,左右无别人时,方印才问他。

“可见着侯应的三个女儿。”

小太监老实回答,说:“见着了,大姑娘今年十七了,还没定亲,会做针线活。二姑娘生得壮实,见小的与大姑娘说话,还问小的了,小的没敢答话。三姑娘还小,好似只有十岁的模样。”

方印听了点下头,没再说什么。

等林渊下了衙回来,方印找到林渊,与他说,明早自己一早回京。

……

这段时候,京城里流传着一众贵公子力捧几个小馆人的笑谈。

这种风流韵事,最是容易在京城这种繁华之地流传开来,尤其涉及到权贵之家,更是被添油加醋,传得沸沸扬扬,听说入幕之宾还有安澜郡王赵頫。

有权有闲的权贵人家捧几个戏子、狎个小馆人,原本没什么了不得的,平常大家都当个乐子议论,并不会过多在意。只是这次闹得天下皆知,皆因为宫里的贵人临时宣召安澜郡王觐见,侍卫们为寻找他,几乎翻遍了京城,最后竟是在一个名为“清风馆”的小清馆的香衾床榻上,找到仍在醉梦中的他。听说,为此他还被皇太后狠狠的申斥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