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第四百七十三章 冶炼(2/2)

火器局用它来打造火炮的炮管,能承受更大的火药压力,射程比普通火炮远五十步,还不容易炸膛;

农田里用的农具,若是用精钢打造,比普通铁农具更耐用,一把精钢曲辕犁能用五年,耕地时还不费力气,而普通铁犁用两年就会生锈损坏,耕地时还总卡泥。”

朱权闻言,心中愈发震撼。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精钢坯,又看了看那三座熊熊燃烧的土炉,炉口的火焰跳跃着,像一条条红色的巨龙,忽然明白了皇孙的用意。

新洲并非只是一处海外领地,而是大明的“宝库”与“工坊”。

煤炭与高纯度铁矿,便是这宝库中的珍宝,而冶炼工坊,便是将珍宝转化为利器的所在。

有了这些精钢,大明的船能航行得更远,炮能打得更准,百姓的日子也能过得更好。

朱权将精钢坯递给旁边的工匠,又问道:“这些冶炼的工匠,都是从哪里来的?”

目光扫过在场的工匠,见有几个工匠的样貌与大明人不同,高鼻梁,深眼窝,显然是番邦人。

郑和答道:“一半是从应天府调来的老工匠,他们在大明便是冶炼的好手,最擅长打造铁器。

来了新洲后,又学了皇孙殿下派来的专家传授的新技法,比如如何控制炉温,如何去除铁水中的杂质,手艺比以前更精湛了;

另一半是自愿来新洲的番邦工匠,其中有来自忽鲁谟斯的铁匠,他们最擅长打造弯刀,还有来自西洋的金属匠,懂得如何提炼纯铁。”

他指着一个高鼻梁的番邦工匠道:“您看那位,名叫穆罕默德,是忽鲁谟斯最好的铁匠,听说新洲有高纯度铁矿,特意带着家人来的。

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冶炼技巧,与大明工匠相互学习,如今这冶炼的效率又提高了不少。

先前一座土炉一天只能炼出三十斤精钢,现在能炼出五十斤,还更好。”

郑和继续说道:“皇孙殿下还特意从应天府调来了三万卷典籍,其中有不少是关于矿冶的图;

比如《天工开物》里的冶炼篇章,还有前朝沈括写的《梦溪笔谈》,里面都记载了不少冶铁的好法子;

工匠们照着图谱改进技法,还自己琢磨出了新法子,比如在铁矿里加一点锡,炼出的精钢更坚韧,不容易折断。”

朱权走到风箱旁,热浪更盛,他的额头很快渗出了汗珠。

只见那风箱的铁皮被烤得发烫,几名赤膊汉子正奋力拉动风箱,他们的脊梁上满是汗珠。

顺着肌肉的线条往下淌,滴在风箱上,发出 “滋啦” 的声响,瞬间蒸发。

其中一个汉子的手臂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从肩膀一直延伸到肘部,想来是以前打铁时被烫伤的,可他脸上却满是笑容,拉动风箱时还哼着不知名的号子,调子欢快。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