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所代表的这种思想一旦借助宗教形式广为传播,百姓的性情或会更趋向率真自然,但若后世出现暴政……
那么,即便没有历史上的黄巢,也未必不会有人高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号角。
河上公听得心神震动。
始皇帝化身天帝,临尘始皇庙之事,邹玄亲眼所见,多方佐证,已由不得他不信。
如今赵凌亲口说出老子、庄子皆已受封神位,这是否意味着,修行之人,真有证道飞升,长生久视的那一天?
原本古井无波的心境,此刻竟泛起剧烈涟漪,河上公感觉自己的心跳都急促了几分。
他选择相信赵凌的话,因为皇帝若真想对付道家,手段多的是,完全无需如此大费周章,编织这样一个恢弘而缥缈的谎言。
事实上,道家以庄子为代表,本就主张“小国寡民”,对政治权威持有批判态度,倾向于个人隐逸,如庄子本人便曾拒绝楚王聘任。
但这并不妨碍道家思想在乱世之时,成为有识之士入世抗争、揭竿而起的精神资源。
毕竟任何学说,都会随着时代演变而不断发展、丰富。
赵凌此刻需要的,正是道家学说中那份超脱与思辨的精神,来平衡过于严密的儒家纲常与法家律令,让天下百姓的身心能够有所依托,不至于被完全禁锢。
他所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决心践行的宏愿。
河上公沉吟良久,终是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由衷感慨道:“若后世之君,皆能如陛下这般深思远虑,胸怀万民,实乃天下苍生之福。”
赵凌却缓缓摇头,目光穿越庭院,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未来:“后世?无论朕今日如何努力,都难以避免未来的动荡与纷争。”
他引述《道德经》之言,语气带着一丝冷峻的洞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得道之人。”
他随即自嘲地笑了笑:“或许朕之所为,正是以帝王之权柄,强行推行天道,这本就违背了‘人之道’的常情。”
“人世间的法则,往往就是掠夺不足者的,来供奉那些已经富足有余的。再过三五百年,依旧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看透历史循环的淡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要后世子孙,心中能永远铭记始皇帝天下一统的宏愿,并将其传承下去,便已足够!”
河上公闻言,面露惊诧与不解,他忍不住问道:“陛下……难道不希望大秦江山,传至万世,永不断绝?”
赵凌纵声大笑,那笑声在静谧的庭院中回荡,带着一种超乎时代的洒脱与不羁:“世间岂有万世不灭之王朝?朕在时,自当竭力而为。至于朕死后……”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石破天惊:“哪管它洪水滔天!”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