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曲子就进行到了快板部分。
活泼的巴松管先吹了起来,欢快的低音像是瑶家的小伙子在人群里自信地跳起了舞,率先展示着自己的身手。
弦乐是在一旁围观的姑娘们,用轻巧的拨弦给他打着节拍。
巴松管在交响乐团里是必不可少的低音木管,但在生活里却是妥妥的冷门乐器。
全长一米三,因为这个长长的体型,国内干脆叫它大管,堪称是最烧钱的木管乐器,几万块只能买个入门品。
因为实在太长,在收纳的时候这乐器会被拆得七零八碎。
据说曾有乐手带着拆完的大管过安检,一群工作人员愣是没看出来这是什么品种的金属,有没有危险,最后之后让她装起来吹了一首小星星才让走……
大管吹完欢快的旋律之后,双簧管也吹出了一段悠扬又俏皮的调子,就像一位不服输的瑶家姑娘,在开场彩头之后,抢着要下一个上场一展歌喉。
双簧管同样也是又贵又难的冷门乐器,但和吹低音的大管不同,它在乐团里天生就是大熊猫一样的主角。
不仅稳稳坐在整个交响乐团的C位,全乐团都要以它为基准调音。
而且因为音色悠扬,一吹就是田园风光的浪漫感,和很多生下来就注定做绿叶的管乐不一样,双簧管拥有大量的旋律和SOlO。
比如《春节序曲》里那段最有名的双簧管独奏,一到过年到处都放的是这个调调。冷门归冷门,华夏人对双簧管的音色并不陌生。
大管扮演的小伙也在给她打着节奏,听了一会,就和双簧管一起合奏了起来。
瑶寨自古以来就有对歌、对舞的习俗,甚至有“头疼伤风莫吃药,吃药不如来唱歌”的说法,有这种热闹大家当然会去凑。
开头抒情的旋律彻底转为活泼,鼓镲齐鸣,变成了一场极为欢快的狂欢。
狂欢结束之后,就是柔情似水的第二部分。就像是月光之下,大家舞跳累了,索性坐下来歇一会、说说话。
常年给第一小提琴当绿叶的二提感天动地拥有了单独的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改编自瑶族的传统对唱情歌《格洛堂歌》,和很多民间情歌相反,这是姑娘们率先表白、主动追求爱情的歌。
“格洛堂”在当地的语言里,就是用花或者彩纸做的小风车,如果姑娘找到了意中人,就会把自己做的格洛堂主动抛过去。
要是对方接受了,就会回赠礼物,通常是银簪、手镯或者当时瑶寨珍贵的盐包。
两个人互换礼物之后,就可以开始说亲,如果结婚之前,哪个反悔了,退回礼物就是,非常率性洒脱。
这段全曲最柔美的弦乐之后,就是小号明亮又充满希望的金属银色。
这一部分好听的旋律很多,但最为出彩的还是最后那段第一小提琴首席的SOlO。
很多把小提琴一起拉,音量并不会明显增大,只是音色会更加柔和。在强调谐和的交响乐团里,需要的就是弦乐团这种柔和的音色。
如果谱上标记了SOlO,这段就只由首席一个人演奏,会出现一个更加明亮的小提琴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