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观与净土 第1集《》(念佛篇)(2/4)

比方说,空性有三种切入法:空性可以从无常切入,可以从因缘性空切入,也可以从心性本来清净切入,有三个切入点。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但是佛陀知道。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的学习是以佛为师。所以你一个人生长在佛世非常吉祥,你不用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在佛陀在世根本不成立,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很多弟子都是听闻佛陀少许的开示就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佛陀知道你内心,你的问题在哪里,你的善根在哪里,他会讲一个恰到好处的法,刚好去启动你的善根,刚好去消除你的罪障。所以,佛陀说法是他能精准地掌握你个人的特性。

当佛陀灭度以后,那对不起,佛弟子的这种以佛为师的因缘就消失了,进入到以法为师。这个医院医生不在了,但是药还在。

这个时候佛弟子学习有问题了,缺乏佛陀的引导。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法,佛陀的经典这么多!所以就必须有历代的祖师出来,怎么样?判教。什么叫判教呢?就是把佛陀的教法,根据它的特性加以分门别类。你是胃痛,吃胃药;你眼睛痛,吃治眼睛的药。所以他必须怎么样呢?把佛法归纳,重新归纳来减少佛弟子的摸索时间。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佛陀,至少弥补佛陀不在的一些过失。所以判教就很重要,祖师必须把佛陀以前所说的法,全部地整合起来做一个归纳。

净土宗也是这个道理。佛灭度以后,大乘佛法中,对净土宗的第一个判教就是龙树菩萨。他的时代,是佛灭度后一百多年,也就是正法时代。龙树菩萨当初把大乘佛教跟净土法门做一个判教,叫作难、易,这两种概念。

我们现在说明什么叫难。这个难行道的关键就是惟靠自力,用你自己内心的戒定慧去消除内心的烦恼,去处理外在的业力。我想你一个人开始修行,你看佛法,正常情况叫作顺生死流,你过去干嘛你现在还干嘛。但是修行刚好是相反的,你要去处理你无始的业力,处理内在的颠倒妄想,而你这个过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处理!这第一个。

第二个,仰赖佛力,称念名号,然后跟十方诸佛或者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么此生得至不退转,乃至于究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

这个难易的概念是怎么建立的?我们先解释一下它的基本定义。我们经过无量的轮回,从一念的清净心,经过长时间的生命的经验,每一个经验都累积了很多的业力跟妄想,到了现在才开始学佛。所以诸位,我们为什么学佛面对的问题那么复杂呢?因为你不是一张白纸才开始学佛,你是一张白纸一念妄动以后,经过长时间的生命经验,把这张纸弄得乱七八遭了,再来学佛。

那么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业力跟妄想是多生多劫的累积,而你修行是短时间的几十年的修行。也就是说,什么叫了生死呢?就是你试图用几十年的光阴,当然这几十年还扣掉你吃饭、睡觉、工作、休闲,然后用这么短的时间来处理你无量劫留下的问题。

当然,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那你就落入难行道了,印光大师说了,譬如陆道步行,你是走路过去的,那就一步一脚印,很辛苦。第二个,你适当地把诸佛菩萨的本愿力“转他成自”。就是说,十方诸佛都有发愿,他在大般涅槃的时候都没有入灭;你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密码跟渠道,能够把诸佛菩萨的功德透过感应道交转成你自己的功德,你就容易多了。

但是诸位,我们从这个判教可以看得出来,早期的净土的思想,至少在龙树菩萨的时候的思想,念佛并没有往生的概念。我们看这个地方讲,“此身得至阿惟越致,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所以,早期的念佛,定位是“多障众生念佛观”。念佛是干什么呢?破障!他的主修还是止观,但是止观的过程当中遇到障碍了,怎么办呢?忆念佛陀,忆念观世音菩萨,忆念地藏王菩萨,透过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把这个障碍的坎给迈过去。

举一个例子。宋朝的遵式大师,我们一般叫慈云忏主。慈云忏主出家以后,早期学戒律,后来学天台教观。在修天台教观的时候可能用心过度,就生病了,生病以后还吐血。他就知道这个情况严重了,就赶快把止观放下,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叫作常行三昧,就是整天忆佛、念佛,忆念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

九十天般舟,他念到一半的时候,晚上做梦,梦到观世音菩萨现前。他念阿弥陀佛梦到观世音菩萨,所以看这个意思,佛菩萨的功德是相通的。观世音菩萨现前的时候,在梦境里面,观世音菩萨做了两件事:第一个,把他的嘴巴打开,慈云忏主身体里面有一条很大的虫,观世音菩萨用他的手把它钩出来,这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观世音菩萨用他的甘露的瓶子,灌了几滴甘露水给慈云忏主喝。在梦境里面他看到这两个景象。从那以后,他的病就自然好了。好了还不打紧,智慧大开,一闻千悟,后来他写了很多天台教观的书。

我们可以知道,慈云忏主,他的业障,你认为是他自己的力量消的吗?不是。他做了一件事情,叫作转他成自。他成功地把弥陀的本愿功德,透过一种正确的转化,变成自己的功德,这叫易行道。就是说,既然诸佛菩萨临走的时候留下了那么多的本愿功德,你为什么要拒绝它呢?你没有理由不用它,对不对?

所以,易行道的概念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能够适当地把诸佛菩萨已经成就的功德,透过一种正确的忆念转化为自己的功德,那会扫除我们修行上很多的障碍,这个是易行道。但是这个时候,没有明显的要离开娑婆世界而往生到净土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念佛是什么?它的定位是什么?叫作助行,以修习止观为正行。所以在念佛早期,天台宗的判教,五停心中叫作“多障众生念佛观”。因为正法时代,善根深厚,所以,弥陀本愿的摄受,他的角色扮演一种配套的助行。这是在净土宗的早期的传承。

丙二、中国传承 分二:丁一、圣道门、净土门;丁二、他力门、果地教

丁一、圣道门、净土门

我们看后来的演变。进入了中国以后,这个传承有点变化。我们看第二个,圣道门跟净土门。

圣道门。于娑婆世界,但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圣道门。

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之法,名净土门。

净土宗从一种念佛法门而提升到一个净土法门。其实最早提出这种净土的概念的,是在佛灭度九百年时候的天亲菩萨。天亲菩萨作了一个《往生论》,那个时候就强调念佛不只是消业障。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今生消业障的愿当然是有,但更多的都是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成就极乐世界功德的愿。所以,你今天把佛号用来消业障太可惜了,你这个佛号很多功德都没有开显出来,你开显阿弥陀佛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功德。到了天亲菩萨就认为,念佛应该要加上一种往生的概念,而不只是消业障的概念,所以就把念佛的思想提升到一种净土的思想。所以从那以后,念佛法门叫作净土法门。

传到中国以后,唐朝的道绰大师就把这种概念做一个判教。他说,大凡今天你的选择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一生比一生好,透过你的智慧跟愿力断惑证真、入圣得果之法,叫作圣道门。就是你从凡夫到成就圣道,你是在哪里完成的呢?在娑婆世界完成的。好,那你叫作圣道门。反过来,你今天利用你的忆佛念佛,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在极乐世界成就圣道的,叫作净土门。

这样讲,这种判教跟龙树菩萨的判教就有一点差别了,这个时候念佛就从一种消除罪障而提升到往生净土。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时代改变了。佛法有它的不变性,也有它的随缘性。根机不断地改变,法门当然要不断地修正,因为这个法门的施设本来就是应病与药。法无定法,它有它不变的法义;它从契机的角度,它有它随缘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