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二郎再诱清河敌(1/2)

李文相问道:“贤弟,王安部?怎么用?”

“一方面,漳南新下,我军在漳南做出犒赏三军,我等痛饮达旦的假象,一方面,檄令王安,命他率部向北,进到清河县境,四下扰掠,做出要来漳南与我军会合的假象。”话到这里,李善道停了下来,端起茶碗,抿了口茶汤,然后看向诸人,说道,“此即用王安之策,何如?”

李文相等大半还在琢磨李善道的这“两个方面”是什么意思,萧裕等几人已经明白了其意。

高季辅说道:“将军之意,是用王安部做诱饵,诱引杨善会遣兵击他?”

“不错,此正我意。”

高季辅说道:“而在此之前,将军先在有力位置,布下伏兵。如此,只要杨善会中计,他的兵马一出城,我伏兵就可趁机往攻,与王安部南北夹击!”

李善道欣赏地向着高季辅点了点头,环顾诸人,说道:“季辅所言,正我此策之意。贤兄、诸兄、君等,以为此策怎样?”

李文相明白了过来,不绝口地赞道:“高明、高明!贤弟此策妙也。俺自诩智谋,却真是不能与贤弟相比啊!”越琢磨,越觉得妙,连连说道,“妙,妙!委实妙计!”

“将军此策,确然高明。先以我之犒赏,打消杨善会的警惕;继以王安部之入县境,引其出兵。是为‘引蛇出洞’之策也。唯有一点,末将愚见,似不可不虑。”说话之人是萧裕。

李善道问道:“仪同说的是哪一点?敢闻其详?”

萧裕说道:“便是杨善会即使减少了对我军可能会在清河县界设伏的警惕,但王安部过其境时,他也不一定会遣兵截击。”

“这一点,我亦有虑,确是不能排除有这种可能性。仪同莫不是有良策,可解此虑?”

萧裕谦虚地说道:“敢禀将军,末将不敢说有良策,不过确实是想到了个小办法,堪不堪用,还得请将军决断。”

“仪同之策,必然良策。请说。”

萧裕说道:“将军何不再传檄令一道,与已至堂邑的我黎阳兵马之前部,令他们‘亦’尽快北上,与我军会合?”

接到李善道令调黎阳之留驻兵马,北至堂邑,预备加入进这回攻略清河之此战的命令后,郭孝恪是个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人,现在已经有一部黎阳兵马开进到堂邑县了。

不过因为李善道现还没有开始进攻清河县,他目前的位置还在清河郡的最北边,所以这部黎阳兵马,李善道尚未调动,还没有命令他们进入清河郡。

李善道立刻明白了萧裕的意思,说道:“仪同是想以此增加杨善会的压力?”

“将军英明,末将即愚意。只一个王安部,或许还不足以迫使杨善会遣兵截击,以阻其与我军会合,可若再加上我已达堂邑之黎阳兵马,最关键的是,还有后续的黎阳主力兵马,那就不同了。我军已有两万之众,若再加上王安部、黎阳兵马,声威势会更振,到至那时,清河一城之地,他再能战,要想守住,怕是也难。则最好的破局之法,对他来言之,无非就是四个字,‘各个击破’。这样一来,王安部,他当时就必定不会放过,任其过境,与我军会合了。”

李善道从善如流,摸着短髭,笑道:“仪同此策,果然良策!好,就把仪同的这条补充,加入进‘用王安部’之此策中。”吩咐杜正伦,“知仁,又得劳烦你,起草一道下给堂邑之黎阳兵的命令,令他们接令后,即大张旗鼓,造出声势,装出要北来与我军会合的样子。”

杜正伦应诺,展开纸笔,当场就伏案开写。

高季辅、李文相、于志宁等对李善道新想出来的这个诱敌之策,本就已都以为甚是高明,再听完了萧裕的补充,众人已是俱皆以为,这条计策,十拿九稳,应该是能成功的了!

于志宁忍不住问李善道:“将军,此策已是高明至极,将军适言,共新想到了两个新的计策,敢问之,另一个计策又是什么?”

“这第二个计策,就简单得多了,仍是‘围城打援’。”

于志宁说道:“将军的意思是?”

“漳南县,咱还没打,它就降了,但清河郡的县又不是只漳南一个,那咱便再围别的县就是。我看武城县,就是个很好的选择。甚至比起漳南,此县的地理位置更好。它就挨着清河县的,我军若由漳南南下,进围此县,设料之,也许杨善会不会坐视不救?或也可引他遣兵出城。”

武城县,位处在漳南县的西南边,清河县的东北边。

清河郡总共有三个县,位处在永济渠和漳水之间,就是漳南县、武城县、清河县。

其余的县,俱在永济渠的东边。

必须得说,李善道新想到的这第二个“诱敌出城”之策,也确实是个可用的计策。

不过,众人讨论了会儿以后,却是一致认为,用王安部的此策,相对更好一些。

则是说了,就在昨天,李善道提出用“围城打援”此策时,众人不还都一致赞成的么?怎么到了今天,才一天时间过去,就又都一致认为,同样的“围城打援”之策,不如另一个新的用王安部此策了?这却乃是因为敌情,或者说是战场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

此个新的变化,即通过漳南县不战而降,可以看出,经过歼灭薛世雄部一战,李善道今在河北、在清河郡的威声已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善会他还敢不敢於贸然地遣兵出城,去援被李善道部围困的县城?可就不好说了。

因此,相比之下,李善道新想出来的“用王安部”此策,就更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