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65章 别给你姐夫找事儿(1/3)

这天,江弦正在家里写着《少林寺》的剧本,年轻的张艺谋找上门来,激动的把一份报纸拍在江弦的桌子上。

“头儿,你看!”

“怎么咋咋呼呼的。”

张艺谋向来比较沉稳内敛,这一反常态的表现,惹得江弦不由得对桌上的那份报纸感到好奇。

他搁下笔,定睛一看,俨然一份《人民X报》。

“什么情况?”他看向张艺谋。

“你看这篇文章!”

张艺谋给他指了指评论栏目“今日谈”上一篇篇幅极大的评论员文章。

题目是《每一个字都是滚烫的呐喊》,副标题是《茅盾,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

文章主要是缅怀茅公。

“文艺之树常青,革命文艺永恒。

茅盾昭示我们,什么叫真正的文学艺术,什么叫真正的dang员和人民艺术家!”

在文章中,评论员还提到了《中国文学》的纪录片,肯定了影片的意义。

“韦韬同志表示,自三月茅公去世以来,各小报出现了很多《谈话录》,以记录茅公谈话的形式出现,因而社会将其当做研究茅盾的一手材料。

但事实并非如此,茅公于生前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谈话录》,失实虚假之处很多,因而真实性存疑。

然《中国文学》却以记录谈话等形式,为茅盾的研究者留下珍贵的一手素材,且有真实性:一、记录的是真事,谈话内容出自茅公之口。二、拍摄得到了茅公的允许,且征得家属同意。

如若《谈话录》这类虚假而不真实的材料受到研究者的追捧,流传开、不给茅公一个表态的机会,就将其作为研究的一手材料,是有损茅公名誉的事情。

《中国文学》的出现,却缓解了研究者及读者们热切的心情,留下了确凿而真实的依据供人参考.”

文章末尾,评论员提到。

“历史上仍然遗留着很多对作家们的误解,作家们说了没有说过的话,做了没有做过的事,被人捏造出种种奇怪的生平。

《中国文学》的纪实性在读者们了解作家真实一面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人民X报》上“今日谈”这个栏目自1980年1月创办,出现在《人民日报》一版和四版上,评论员高手如云,包括夏衍、萧乾、国防领导张爱萍、经济学家于光远,甚至就连桥木同志也在其上化名撰稿。

这样地位的栏目里一篇评论文章,威力可想而知。

江弦上午刚读过这篇评论,下午就收到中作协的通知,去沙滩北街2号参加会议。

会议的内容很简单,首先是肯定他的拍摄工作,此前一个不起眼的项目,终于被中作协重视起来。

“没想到你小子居然搞出这么一个大动作。”陈荒煤颇有些不可思议。

臧克家说:“你这个第一集拍的是好,总结的诗写的也不错。”

半生风雨燃赤炎,时过子夜灯犹明。

熟悉茅盾的老同志忍不住点头,这真是对茅盾同志一生最好的总结。

中作协打算向上面申请,支持江弦这个影片接着往下拍。

不过要成立一个委员会,拍摄内容由委员会讨论后决定。

江弦没什么异议。

他还给领导们提议,“《中国文学》的项目我看不用另起炉灶,可以把机构并入现代文学馆。”

现代文学馆俨然是要当做国家级重点文化单位来建设的,《中国文学》的项目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其内设机构。

在后世,现代文学馆管理的机构也很多,连茅盾故居也受其管理。

冯沐他们听了,觉得也不是不行。

如今中作协正积极地承担现代文学馆的规划和筹建工作。

之前中作协召开主席团扩大会议,巴金被选为主席团代理主席,在会议上,现代文学馆的筹建问题也列入议程。

只等筹建工作得到正式审批,这项工作便能正式展开。

“可以按江弦同志说的办。”

“是个好想法,我们之前在日本访问的时候,见过日本的小孩在文学馆里看作家们的影片,《中国文学》以后也可以在现代文学馆里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