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娘待在永安里也是有自己的交际圈,大汉屯垦是这两年来热点的中心,所以长安城也经常流传各种和屯垦有关的故事。
收入低的百姓还真有不少人有这个想法,按照大汉朝廷宣传的,一亩地有10石粮食的收益,100亩就是1000石粮食的收益,这不管怎么算,一年的收益也有1-2万钱,这已经超过了长安城大部分工匠的收入了。之所以大家都没有报名,一是舍不得长安城的生活,二就是对这个宣传有所怀疑。
这里不得不说,江南的田地在封建时代就是外挂,一亩田地的收益是北方好几倍,尤其是明清时期差距最大,看电视剧北方的村庄就是破破烂烂的棉袄和黄土组建的村庄,到来南方就是烟雨江南,亭台楼阁,可见双方在封建时代亩产的差距。
但贾家在长安城也是高收入的家庭,自然看不上这100亩的田地。
但幼娘的话却让贾逸担心不已,现在他的长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要是他也学这套,自己可没有办法把人留下。
贾逸想了想道:“盛儿也到18岁了,应当成家立业,想来给他找一方媳妇,他就会安定下来。”
幼娘道:“某去找王婆,看看能找到哪家贤惠的闺女。”
话分两头,就在贾父,贾母两人想要让自己儿子安定下来的时候,放弃去屯垦的想法。
贾盛却跟着自己的同学来到了学校附近的云来戏班看新的戏曲。
贾盛笑道:“这是朝廷最新编排的戏曲,叫《高家大院》,最火了,每天看的人都排满戏院了。”
贾盛一些人进入戏院,果然看到里面已经满是看客。
这个时候一个伙计问道:“公子是要雅间还是要坐票?”
贾盛豪气拍出一个写着1的银币道:“来一间上等包间,再来几叠小吃。”
伙计喜道:“几位公子,小的给您引路。”
伙计带他们来到戏院的二楼包间。
没多久在众人的欢呼声音当中,戏曲开幕,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台上。
所谓的《高家大院》就是徐凡抄了后世家春秋的一个大纲。
他以前读书的时候也看过这,里面的情节基本上忘光了,大概就是讲一个家族青年反抗封建父母,他连主角的名字都忘记了,唯一记得就是主角是一个极其窝囊青年,最后逼得忍无可忍才发泄了一番。
徐凡定下大纲的基调,自然也是反封建,反族权,然后带入一点爽文的情节,就交给自己的手下来编写了,就有了现在的《高家大院》。
徐凡弄这部戏曲,一是想要扫一扫大汉的封建习气,没办法大汉继承的就是封建帝国,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因为徐凡的分封,反而加重大汉的封建势力。
有一个很反常识的事情就是,大秦虽然号称是封建王朝的开端,但实际上在整个2000多年的封建史当中,大秦是最反封建的王朝,他们上面灭了世卿世禄的封建贵族,下用强悍的武力拆散了封建大家族,把他们变成了小门小户的自耕农。
这是后世的封建王朝比不了,同时也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基础,徐凡以产业为根基的国策才能顺利铺展开。
而作坊主和工匠的力量,不要看在大汉好像也不小。
但他们依旧算不上大汉主流的力量,大汉主流势力是上层的贵族汉吏,下层则是以自耕农,小地主为主,别的不说,即便大汉的税金超过了百万钱,但大汉一年的粮食,麻,丝等农业税收入还是大汉最重要的税收。
本质上大汉依旧是个封建农业国,虽然出现了蒸汽机,但改造这么庞大的帝国依然需要时间。
但这两年徐凡愕然的发现,大汉的产业越来越兴盛,作坊主的力量也越来越强,但整个大汉却出现保守化的趋势,民间开始出现大家族,甚至开始出现什么族规族律约束族人。
这是徐凡难以接受的事情,你哪怕是搞资本化,那也好过后退。
民间的保守化封建化,让徐凡意识到,大汉不但要发展产业,反封建的意识也要提升起来,于是就有了这个高家大院的戏曲。
贾盛他们看戏曲不到半天就皱起眉头了。
“这主角也太窝囊了,怎么什么都听自己的父母的一点主见都没有。”
贾盛同学万裕无奈道:“我等不是一样,我父亲决定的事情根本就没人敢反。我想考墨子学院,他就是不让我去报名,偏偏要我去考政法学院,我知道他的想法,政法学院的学生有很大概率会成为朝廷的法曹。
但我根本不喜欢那些繁杂的法律条文,我喜欢研究蒸汽机,也想弄出像火车一样可以自动跑的机器,但我的父亲就不听,报名的那天更是亲自帮我改了志愿。”
贾盛另一个同学陈诚翻白眼道:“你这考中的人都抱怨,那我们这些没考中的人怎么办?难道一个个全部去跳渭水?”
大汉民间的财富越来越多,中层百姓有能力供养中学生的也变得越来越多了,这就导致中考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今年中考的学生根据朝廷的说法达到了五十万,而大汉的学院即便进行了扩张,但也只能招收3万学生,几乎达到二十比一的录取率,虽然比后世的科举已经高好了很多,但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贾盛道:“我等看戏怎么一下又说到中考去了,不许再提了。”
万裕他们戏曲看到后面,主角终于开始反抗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这个时候才喝彩起来。
贾盛道:“这戏文说的好啊,父母都是旧时代的人,他们的见识根本就不如我们,偏偏又喜欢对我等的生活指手画脚,却不知道天下已经变了,他们的经验已经没有用了。”
万裕激动道:“代沟这词说的太好,我就感觉不能和父母沟通,原来这是因为有了代沟。这戏曲算是把我等的心里话全部说出来了。”
比起老一辈,新生代显然更适应大汉的生活,他们不愿意接受长辈指点自己的生活,反抗的意志更加强烈。
(本章完)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