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 第五百四十章 星奔川骛,司马为帅!(2/3)

譬如

拖死东汉政府的羌乱,很大原因就是内迁的羌人,其中大部分被称为“东羌”造反。

实际上,正因为自己打仗不行,才依赖异族兵;而越依赖异族兵,自己打仗越不行。

新战场由帝国腹地转移到帝国边缘,中原地区征发的士兵难以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至于他们当雇佣兵的经验为何如此丰富,这就要往前面去说了。

“都督,在汉军眼皮底下筑寨,万一汉军来攻,那该如何是好?”

大臣袁安记载说,当时东汉朝廷每年要给南匈奴一亿钱,给西域诸国七千四百八十万。

护鲜卑校尉牵招,度辽将军阎柔,并州司马田豫。

五千五百人,一次大败,怕是要损兵折将一大半了。

帝国疆域广阔,征召的士兵从家乡出发,有时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边境,然后刚适应了战场环境,学会点军事技能,又送回去种地了,换下一波新兵过来受罪、送死,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不科学。

而且,就算是你将风凌城打下来了,损失势必巨大。

第三个原因,是后勤补给困难。

边地经济上非常落后,无法支持大规模战争,必须得从内地运输物资。

还可以利用高度优势,观察敌人的动向和部署,以及自己的战场环境。

现在过了一年了,汉军已经站稳脚跟了,再去打,能打得过?

收复关中?

虽然他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但有曹丕的喜爱,一路上还是走到了高位之上,甚至能够领军出征。

除了士兵用度外,因为路途遥远,运输中物资损耗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见此情形,司马懿脸上有着担忧之色。

这才是真正的臣子该做的事情!

曹丕感念司马懿之勇武、之为君分忧,当即给了他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征西将军的官职。

既然不能安抚羌人,又为什么要内迁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汉政府想利用羌人的武力,让他们给帝国当兵,帮帝国守卫边境。

东汉的军事实力要比西汉弱太多了,刘秀建国后,大量削减中央军和郡国兵,废除都尉官和都试制度,造成“王旅不振”和“民不习战”的恶果,部队打仗不行,民间也没了尚武精神。

利用心理优势,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压力和恐惧。

因此

魏延现在只是想稳着来。

南匈奴内附,东汉用他们守卫边境;羌人内附,用来守卫边境,乌桓内附,也用来守卫边境。

战国时代,各国都是征兵制,兵农合一、全民皆兵。

可见在朝廷大臣的心目中,汉人士兵打仗是不行的,异族士兵才是可堪重用的。

皇甫嵩主张征召三千乌桓骑兵,北军中侯邹靖认为乌桓太弱,应该用鲜卑骑兵。

可到了东汉时,情况就不同了。

魏延有些担忧赵云率兵去攻魏营。

此番魏国皇帝曹丕花了很大的代价让他这个没有多少军功的‘文人’做三军统帅,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

异族兵熟悉战场环境,懂军事技术,能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基本可以避免征兵制的三个弊端。

在魏国大纛下,夏侯尚脸上同样有担忧之色。

子龙以胆子大出名。

征兵制的弊端,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就充分暴露了。

其中五千骑兵,更是隶属于洛阳禁军序列的,是精锐中的精锐。

城墙非是夯土堆砌,而是科学院派人来通过烧砖砌成,端是坚固无比。

骑兵可以利用高速运动和弓箭,对敌人进行远程骚扰和消耗,也可以利用重量和冲力,对敌人进行近身冲锋和突破。

大臣们反复辩论,有人支持用乌桓,有人支持用鲜卑,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多征召一点汉族兵的。

当时有人夸耀东汉使用外族兵的政策,说“内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藏”、“不动中国,不烦戎士”,不用扰乱中原的百姓,也不用政府花钱,这办法真是太棒了。

贾谊乐观地说,异族负责打仗,西汉帝国就能“民天下之兵”,让百姓在内郡过安静的日子,读书种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