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像现在,只是稍稍争论一番,就得以施行。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没有掉以轻心。
借口洛阳城营建需要人监督,命太子朱标前往洛阳坐镇。
实际上就是让他去北方,督促各省税制改革之事。
两广、福建、江西等地自然由朱棡负责。
朱元璋坐镇应天,同时也负责最难啃的两湖、江浙等地的改革。
安排好这一切,朱元璋去韩国公府探望了李善长。
这是李善长请辞后的第一次。
回来之后,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增多了几分。
还专门在宫里摆了一桌,邀请了徐达、汤和等几个老朋友一起聚了聚。
大家都能猜到,君臣二人在一定程度达成了和解。
虽然李善长已经不可能重获信任,但至少两人之间的心结解开了许多。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证明老朱还是念旧情的,他们这帮老家伙可以安心的享受富贵。
朱元璋念旧情,虽然听起来很滑稽,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只能说,时移世易。
马皇后依然健在,朱雄英的优秀表现,大明蒸蒸日上,未来目标更加明确。
让朱元璋心中的那根弦松动了许多。
当皇帝觉得自己能掌握未来的时候,就是他最自信,也是最安全的时候。
这一点,越靠近朱元璋的人,感触就越深。
尤其是徐达、汤和等人,前几年他们在朱元璋身上,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紧张、肃杀之气。
这让他们一度不想回京。
最近两年朱元璋变了,准确说是打天下时的那个朱元璋又回来了。
老兄弟在一起饮酒,没有了那种种试探,也没有了战战兢兢。
就单纯是聚会享乐。
天南海北畅谈,缅怀过去,畅聊未来,显摆自己的儿孙。
一切仿佛回到了大明立国之前。
对于这一切变化从何而起,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甚了解。
只有马皇后、朱标、徐达以及李善长四人知道,一切都要从洪武十五年太孙病危说起。
一个浑身充满神秘的少年凭空出现,挽大厦之将倾。
一点点改变了大明,也改变了朱元璋。
所以,他们才是最支持陈景恪的人。
包括已经被赋闲在家的李善长,都数次交代子女,和陈景恪搞好关系。
如果他出现危险,不要落井下石,要想办法保住他。
其他人虽然知道陈景恪很有才学和见地,却并不知道他具体做过什么。
不过影响并不大,对他们来说皇帝为什么改变不重要,重要的是变了。
现在,他们最喜欢干的,就是没事儿找朱元璋聚会。
朱元璋几次气愤的说道:“你们这是在腐化咱,咱还有军国大事要处理呢。”
“下次能不能找个咱清闲的时候再来?”
徐达等人都是一脸笑意的道:“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汤和仗着关系亲密,打趣道:“军国大事有太子和太孙帮伱管着,你就和我们一起安享晚年吧。”
朱元璋一点都不谦虚,大笑道:“哈哈……还是你汤和最会说话,有乖孙在,咱可不就能安享晚年吗。”
“不过乖孙年龄还太小,咱们老弟兄要再扶一把才行。”
汤和拍胸脯说道:“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和以前一样,上位你往哪指,弟兄们就拼了命往哪冲。”
“皱一下眉头,都不配坐在这张桌子上。”
朱元璋点头,说道:“咱知道,这次新法大家配合的就不错……”
“大家放心,一切咱都看在眼里,将来咱也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徐达好奇的问道:“上位,不知道是什么惊喜?能否先透露一二?”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能说不能说,提前说出来还叫什么惊喜。”
几人借着酒劲儿,纷纷起哄追问。
奈何朱元璋守口如瓶,就是不肯说。
玩闹了一会儿,众人就将话题转向了正在进行的辽东战事。
徐达说道:“按照计划,此时大军应该进入高丽境内了吧。”
事实上确实如他所料,纳哈出投降虽然非常意外,但确实省去了大明太多的麻烦。
冯胜等到降军全部放下武器,走进战俘营之后,留下十万人镇守辽东。
以二十万大军水路并进直入高丽。
(本章完)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