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0397章:有人的地方就有韭菜,割韭菜,汴京商人是专业的(2/3)

商人数日所赚,可抵足月。

汴京城顿时掀起了一场论辩之风。

就连大相国寺的门口、国子监的墙下、桑家瓦子的勾栏里,都设有辩台,供读书人辩论政事。

有人猜测。

此次科举的时务策,一定有一道涉及军事。

因为今年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是枢密使狄青平定了侬智高之乱,以及变法司颁行了《兴武策》。

也有人觉得。

全宋变法历经四年,田赋商贸之法的改革已经趋于稳定。

必然会以此为题,令考生总结经验,分析利弊。

有人认为是黄河水患,有人认为是西北的党项之乱,有人认为是东边的海上贸易……

汴京街头,小报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

文人辩论。

最欢喜的其实是汴京城周边的底层百姓。

这几日。

只要不懒,即使在汴京街头卖个热梨水,一日所赚都能比得上往昔十日。

此等氛围。

赵祯与士大夫官员们都是喜欢的。

大宋施行全宋变法以来。

保持的最好习惯就是:允许全民议论国事,提倡全民献言献策。

正所谓高手在民间,书生们的讨论还是非常有用的。

变法司每日都要购买大量小报,取其精华,尝试着揉进接下来的变法改革中。

……

十一月二十三日,午后。

垂拱殿。

国子监监丞丁度一脸笑容。

他朝着赵祯汇报道:“官家,或许是受《兴武策》的影响,武人地位提升,使得文人们有了危机感,这一届考生尤为上进,每个人都有着一股为国出谋划策的狂热劲头!”

“每日近乎子时,汴京街头还能听到书生举子们的论辩之声,此等场景,实乃我大宋步入盛世之吉兆。”

“不过……也有偏远地方的举子反应,他们对朝堂政事、全宋变法策略的熟悉程度,远远不如开封府考生,他们希望能有官员普及更多的信息,使得考试公正,每個人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才能。”

赵祯点了点头。

“确实,那些偏远地区的考生,消息较为闭塞,是有些吃亏,你可有良策?”

丁度拱手道:“臣建议,选派数名官员走上街头与考生们共辩政事。”

“此举,一方面能让天下文人看出朝廷虽然重武但亦不会轻文;另一方面,此届科举毕竟与往昔不同,令官员们多讲一些政事消息,也有利于考生发挥,没准儿这一届能出现多篇优秀的变法之策呢!”

“可行,可行!”赵祯笑着道,“你心中可有人选?”

“臣建议选一些进士榜靠前、且通晓变法之策的年轻官员。”

“臣举荐监察御史韩绛、三司盐铁判官王安石、馆阁勘校司马光和翰林待读学士冯京。”

这四人,参加科举时,名次皆佳。

韩绛为庆历二年进士榜第三名,王安石为庆历二年进士榜第四名,司马光为宝元元年进士榜第六名,冯京更是三元及第、皇祐元年的状元。

他们四人下场。

仅凭科举名次,便无人不服气。

赵祯听到这个名单,笑问道:“为何没有苏景明?你是嫌弃他为进士榜第十二名,名次有些靠后了?”

丁度无奈一笑。

“官家,您是知道的,若是苏景明下民间辩论,估计就没人看另外四人了!”

“他的光芒太盛,且他对变法的理解甚是超前,脑子转得太快,绝大多数考生可能都无法很快领悟他的想法。”

在丁度眼里。

韩绛、王安石、司马光、冯京四人与苏良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有道理,那就这样做吧!”赵祯点了点头。

……

十一月二十四日。

韩绛、王安石、司马光、冯京四人下场,出现在民间街头的辩台之上。

这四人与众书生士子辩论,完全是降维打击。

韩绛擅于理辩,话语严谨,如翩翩君子。

王安石精于举例,变法期间的各种数据分析,如数家珍。

司马光更善于以史为镜,从史书中分析当朝法策之利弊。

冯京则是知之甚广,从农田水利到兵制商贸,无一不通,无一不晓。

这四人。

简直就是行走的书橱,还是容量特别大的那种。

不到两日。

他们就让汴京城的论辩氛围再次提升了一个档次。

尤其是王安石。

精力旺盛,逻辑清晰,对各种数据了然于心。

一人能与五人同时辩。

还能说的对方哑口无言,甚至直接让其泪崩当场。

四人下场论辩三日后。

有考生举子感觉受益匪浅,所获颇丰。

也有考生举子觉得自己与这四人差距甚大,本来自信满满,但辩论完毕后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登榜的可能。

……

没多久,书生们便不再自取其辱。

辩台变成了四人答疑解惑的大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