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说过,歼20的脉动式产线,是高精尖和产量的结合。
周瑞在产线建立后,其实并未参与过生产工作,上次回来,带米老头来的那一次,也只是简单参观了一下。
原型机的时候,是大决战模式,百来号人围着一个地方搞,现在则是脉动式产线,一条线上有四台未完成的歼二零,完成状态各有不同。
人数却没有增加太多,也是百来号人,井然有序。
这就是产线设计的功力了,同样是工程学的重要领域,技术定型后,同样的人力,可以数倍于之前的产出。
这些对周瑞来说,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所以他并未因为自己是“原型机组大佬”就不放在眼里,一直很认真的听人讲解,每一个部分的功用。
“化繁为简”的能力,让他对上千台设备,数万个工序组成的产线,有了简洁清晰的认识。
顺手还提了几个优化建议。
一整个上午都在产线观摩,下午的时候,他则去了行政楼。
威龙那边,已经不需要自己亲自上手了。
那么就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鲲鹏”上吧。
第一步就是.
“鲲鹏的设计细节,我已经确定了,咱们先让这个东西,出现在纸面上。”
林广荣的办公室内,听到周瑞如此说,他并没有很惊讶。
周瑞之前已经铺垫的够久了。
第一次偶有所得,是一个单纯的“气动外形”。
第二次偶有所得,是结构设计图,有着更具体,更详细的规划。
第三次偶有所得,是一份可能会用到的材料清单、零部件需求。
得益于前面几次“偶”的很好,林广荣对于周瑞会有进一步的“偶”,并不意外。
虽然放在外界,已经是离大谱的程度了,一人之力,拿出来了这么多东西!
但周总嘛不能常理度之。
所以他没有出现什么“噗”的喷一口茶的反应,而是老神在在的抿了一口热茶。
“没问题,周总之前的那些东西,已经在一块空白的领域,给我们指明了很多方向,针对您之前的结构设计,我们已经开过好几次研讨会,认为以此为出发点,完善出一架‘战略轰炸机’的可能性很大。”
“厂里很注重这次开拓性行动,您放心,有任何需求我们排除万难,争取明年,把设计定型!”
周瑞:“我没那么多时间,一周之内要搞定。”
“噗!!!咳咳咳!”
林广荣感觉气管里,有茶、有痰、有槽,不吐不快。
“多少?”
周瑞平静道:“设计细节,我已经反复推敲很久了(并没有),但是因为工作量庞大,所以需要人手一起配合,我想效仿那次在‘造船厂’的模式,集中性的,决战性的开展工作。”
“鲲鹏的设计量,远远高于毕方,所以至少需要一周时间。”
林广荣:“至少”是这么用的么?
大哥!那可是“战略隐身突围轰炸机”!
从之前气动外形和结构设计的数据上看,可能是全球最强的!设计图纸都是以吨计算,你“至少一周”?
自“偶一下”之后,周总这是又发明了新的量词,“至一下”么?
如果这是在西飞或者盛飞,或者全国其他航空工业的办公室,估计周瑞会被当做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