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就连有穿越者信息优势的韩易,都一直以为哈立德是穆斯林。直到在太平洋帕利萨德举办音乐创作营的时候,赵宥真询问是否要为他提供清真餐食,这才算是揭开了这两辈子都没搞清楚的谜题。
公司内部都是如此,外面的宣发合作伙伴会对这个名字作何反应,可想而知。
更妙的是,哈立德虽然没有公开出柜,上一世也没有承认过任何一段同性恋情,但他在2020年格莱美颁奖典礼上与Lil Nas X的耳鬓厮磨,以及在推特上说的那句,“我有一半的歌都没有使用特别的性别代词,因为我是从听众角度写的大部分歌曲,不管我的听众是谁”,已能算是明证。
退一万步说,即使哈立德本人不是gay,他也在靠同性恋社群的认同来建立人设。
非裔 “穆斯林” 反刻板印象家庭背景 暧昧不明的性取向,哈立德在媒体那里的“美国价值”,直接拉满。
唯一能打败他的,估计只有非裔穆斯林同性恋变性人了。
毫不夸张地说,当瀚音乐的维多利亚-怀特-梅森把《Location》和哈立德通过邮件推送给各位电台经理的时候,他们即使要选择拒绝,也会先发一大段反复推敲的溢美之词,生怕哪个标点符号不对,被套上“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和“性向歧视”的帽子。
而更多的电台,选择顺水推舟,给自己的播放列表增添一些多元文化。
毕竟,虽然哈立德是个刚从Soundcloud走出来的新人,但这首瀚音乐邀请塞尔邦-加纳加持的《Location》,是真的质量出众。
如何形容呢?
出类拔萃的,放松随兴的当代都市音乐。
真正的,青少年之声。
贾斯汀-比伯、赛琳娜-戈麦斯、爱莉安娜-格兰德,他们都是青少年明星。他们的音乐,是流行音乐工业流水线的巅峰产品,是流媒体平台上播放量十亿的钻石单曲,是哪怕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会戴上耳机偷偷聆听的guilty pleasure,但绝对无法代表这个时代的同龄人。
因为,没有哪个十七岁的高中生会在学校里骄傲地宣称,他们最喜欢的音乐人是“黛米-洛瓦托”,最喜欢的音乐是“Come and Get It”,这样做基本相当于是终结自己在校园里的社交生活。
他们需要一个足够独特的声音,展现他们同样独特的审美观念。也需要一个足够知名的人物来承载这道声音,免得朋友们认为自己太过特立独行,以至于变成了反社会的怪胎。
哈立德,就有潜力成为这样的人。
九十年代的时代之音,是Nirvana、Pearl Jam、2Pac、Biggie和Radiohead,是反叛保守主义社会的颓废摇滚和匪帮说唱。零零年代的时代之音,是Blink-182、Daft Punk和Amy Winehouse,是不讲伤痛只谈风月,毫无顾忌青春洋溢的流行朋克、欧陆电子和流行爵士。
而进入2010年代,享乐主义思想进一步成为年轻人奉为圭臬的圣经,除了全是药、性、枪的嘻哈音乐,还有主攻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的流行电子之外,最受Gen Z青少年爱戴,口碑最好,被认为听感、流行度和艺术性兼具的音乐,就是一路进化到现在,跟嘻哈音乐和电子音乐充分融合的当代R&B和都市音乐了。
Childish Gambino、Frank Ocean、Miguel。
性向不明,或者至少声线柔美,脾性古怪、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才华横溢。
哈立德完美符合流行音乐工业为都市音乐推导的成功公式。
不管他之后发行的作品是否太过靠近传统大流行而失去了那股初生牛犊的锐气和心意,至少《Location》这首歌,是可以放进《Blond》这张专辑里而毫无违和感的佳作。
更妙的是,哈立德十八岁就已经熟透了的磨砂嗓音,比弗兰克-奥申更具辨识度。
于是,在最初的“who's this”质疑过去后,东西海岸哈立德拜访过的电台,纷纷将《Location》放进播放列表里。
电台播放带来Shazam搜索,Shazam搜索带来流媒体数据提升,而流媒体数据的提升,又进一步坚定了电台提高《Location》播放频率的信心,再加上跟HMG已经合作过两三次的瑞安-西克莱斯特在晨间节目中推波助澜,哈立德终于在Billboard榜单上取得了突破。
一突破,就是四个榜单。
美国韵律榜第16位、美国热门R&B与Hip Hop榜第18位、美国主流Top 40榜第34位,还有Billboard Hot 100主榜第76位。
从这些排名上,不难看出哈立德的流量来源,与他Soundcloud好友碧梨-艾利什的区别。
《Ocean Eyes》的打法,是用歌单冷启动,再进行电台试点,慢慢拓宽线下推广渠道。而《Location》,则是从电台推广起手,由线下聚势,再导流到流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