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国三十五年9月,尼都。
自19年前严青盼和哥方丞相白归雁联合推动的“游牧联盟”内附开始,尼国周边的翡国、巴国迅速向尼国王畿靠拢,并最终于数年内内附成功,哥、曼、苻(夫方人)、翡、巴等诸侯国相继建立,而这些国家由于此前均为独立国家,内附后为表彰他们,我将这五国的国君封为公爵,其余诸侯国仍为侯爵。作为代价,这五国大量出让了自己治下的子民,尤其是翡国和巴国,最终仅各保留了5万名百姓。游牧三国也仅各保留了3万百姓,并举族东迁,逃离愈演愈烈的北方暴风雪的威胁,其余全部由尼国朝廷统一调配,分配给了在南洲的广袤土地。
除尼国七年前迁往南洲的林、秦、齐、崔、卢、胡、阳、山等国以外,楚、晋、吴、越等加入尼国较晚的南方部族也无力抵御富饶南洲的诱惑,在日复一日南洲开来的、满载牲畜和货物的船只的引诱下,陆续向尼国朝廷提出南迁请求。朝廷自是应允,于是这四个国家便填充了林秉(摩纳哥)和秦祥(埃及)之间的中部国土,即后世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地区,使尼国的诸侯国在珍奇海(地中海)南岸连成了一片。由于这四个侯国几乎全是纯种尼安德特人,尼国朝廷便将五公国调配的移民优先补充给了这四个总人口不多的国家,使其尼、智人口大致平衡。此外,夏、叶、扈三个人口大国也于前年陆续迁往巴国东面的大山半岛(安纳托利亚),其中夏国占据的优良港口,后世被称作君士坦丁堡。游牧三国——这些年由于开矿、农耕、手工业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同游牧的生活方式告别了——则占据了后世的新月沃土,开始以普通尼国诸侯国的生活方式修建城池、农田、道路。留在尼国祖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仅剩严、首、佘、古、寇、后、蒙、多、圣等国。
尼国人口早已突破两百万大关,向着三百万人的“区域大国”飞奔而去。各个诸侯国的迁徙、重置,使此前已经略显拥挤的王畿及周边为之一松,而迁到新国土的各国在摆脱最初的混乱与大量消耗以后,均在新的地方开始了正循环,生产逐步恢复、扩大,新城、农田不断成型,并很快超越了迁徙前的规模,开始反哺朝廷,而朝廷通过“分批迁徙,以先迁带动后迁”的国策,在不给全体国民增加赋税的情况下,利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了这场“世纪大迁徙”,而尼国的国土也开始囊括后世几乎整个罗马帝国的版图——当然,大神山、圣山和圣河以北的“罗马故地”由于冰期而放弃(精罗震怒)。而人口仅两百多万的尼国,目前还是没法同历史上超过2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相提并论。
在国家一日千里成为“原始罗马”之时,在尼国百姓人均耕地(农田、牧场)突破10亩之时,在尼国人口、物资飞速增长之时,朝廷中的人事变动也在急剧变化,而这一切的根源居然是——国王太懒!
自尼国建立后,除一些关键时期、关键技术上国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外,其实我这位尼国始王的表现堪比蜀汉后主,成了“不管部部长”,除日常监测尼国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方向性意见,以及重要的人事任命或大型项目外,我很少插手具体的国政,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台和各部均成功训练了一批又一批专业的行政、监察官员和军队将领,带领国政一直在正轨上持续运行。
当大家发现“不管部部长”生活惬意绵长之时,严青眼他们心底的一颗种子也开始悄然发芽……
我能不能当“不管部副部长”呢?
严青眼这个家伙是最先开始当甩手掌柜的,太尉府的事务在前些年便陆续交给了国王的大舅哥古新,而逐渐缓过味儿来的古新又一股脑把事务转给了年轻他几岁的寇齐,但当寇齐也开始立志躺平时,老一辈儿的人才便不够用了……
严钢和佘远也曾经代管过太尉府的事务,但他俩与寇齐年龄相当,也都超过50岁了,在原始社会算是“高寿”,一旦过了50岁,人们便倾向于开始颐养天年,一如后世的60岁红线一般(去年刚改成65岁了,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