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第七百一十八章 秘密潜入(1/2)

袁熙当前以及今后最大的敌人,自然便是曹操。

后世的人们,都觉得曹操平生最关键的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其中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将其归结为运气使然。

但其实在巨大偶然性背后,却也埋藏着深层次的必然性。

曹操偷袭乌巢以少击多,几日内接连数战,长途奔袭,竟然还能击溃在袁绍经验丰富的大将淳于琼,本身就说明曹军从士气和战力,并不弱于袁军。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长途跋涉一天多,还能有余力正面击败袁军,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但问题来了,袁绍军为什么败了,单单是因为大意吗?

对于曹操突袭,袁绍军的应对是以攻对攻,结果张郃高览两员大将奔袭曹军大营,相同的距离,面对的还是传说粮尽的曹军,却无法打下来。

然后张郃高览攻打不进曹军大营,听说淳于琼失败,立刻投降了。

《三国志·武帝传》: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这里面隐含的内情,很是耐人寻味,张郃高览是攻击方,即使打不下曹营,退走是没问题的,但为什么听到乌巢失守,淳于琼被破,就马上投降了呢?

这有可能是他们怕回去被问罪,但考虑到袁绍几乎没有处罚过败军之将的先例,那另外一种可能便是,张郃高览觉得,乌巢丢了之后,袁军就没有希望了。

于是所有的事情指向了一个可能性。

袁绍军其实粮食也并不充足。

因为后世官渡之战,是袁绍击败公孙瓒后,因为曹操占据司隶的举动,冀州被迫开战的,其两次大战前后相隔不到半年,所以这场大战背后的真相,很可能是冀州根本没有恢复元气。

以至于袁绍军筹备的军粮,根本不如其所宣扬的那么充足,很可能是为了鼓舞己方士气,故意放出的假消息,以至于乌巢被破后,知道内情的张郃高览丧失了信心,立刻投降。

于是问题回到了最初,为为什么富庶的冀州,还不如连年战乱的兖州战争动员来的充分?

答案呼之欲出,对于战时来说,全民皆兵的的体制,即使更加原始落后,也能最大限制压榨潜能,从而超过看似更为优越的政体。

先进的生产力,对于落后的生产力,无疑是有优势的。

但先进的生产关系,却不一定能压制落后的生产关系,相反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落后的部落制游牧民族,击败了封建制的巅峰农业王朝,曹操的屯田奴隶制,压制了袁绍士族地主为主的农庄制,也是如此。

更何况袁绍底下的士族地主心并不齐,不仅怀着私信内斗,更有吃里扒外的墙头草,这些人在袁绍强大时尚且能老实些,一旦袁绍落败,很多人便会转投他人。

当然,河北士族之中,也有不少从一而终,最终身死的,比如审配等人,但他们却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便是曹操的做法,确实能在汉末的乱战中,最大限度的压榨出地区和百姓的潜力。

而当时施行仁政的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曹操连续击败,只能仓皇逃跑,便是一个例证。

在乱世之中,单凭理想的人,是很难走到最后的,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正因为如此,坚持理想,始终如一的他们,才会在史书中如此璀璨,即使经过了涂抹,也难掩其中光芒。

郭嘉和袁熙的分歧,便在于此,郭嘉一直坚持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袁熙对郭嘉的很多建言,也认为其实是解决问题的最优解,但却对于袁熙这曾经接受了现代社会思想熏陶的人,却是很难接受并付诸行动的。

在这汉末乱世之中,大部分平民百姓,其实是不被当做人看待的,由此而衍生出的计策,往往都是以牺牲其生存权为前提。

袁熙并不怪郭嘉,因为他知道,处于这时代的人,并不能超脱出这时代的局限性,要和他们讲人人平等,同工同酬,劳动致富,男女平等,只会被所有人都当做疯子。

但正因为如此,袁熙觉得,自己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自然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凭他的那点微薄之力,也许无法改变历史大势,但稍稍让其车轮轨迹改道,少碾死些生命如同蝼蚁的百姓,便算是心安了。

虽说如此,但以袁熙目前的实力,想要对付全民皆兵,租赋一大半都用于战争的曹操,想要凭借一场大胜击败曹操,是不现实的。

如今他要做的,便是细水长流,慢慢给曹操放血,直到曹操将领地内的潜力全部挖空,难以为继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