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愈演愈烈,如同狂风巨浪般席卷京城,对太子朱标的声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对太子的指责与质疑声此起彼伏。
“太子殿下怎能如此不顾百姓死活?迁都工程耗资巨大,我们的税赋却越来越重!”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在市集的一角愤怒地挥舞着手中的拐杖,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愤慨。
“是啊,听说新都的规划也是一团糟,到时候我们搬过去,怕是要流离失所了。”旁边的一位年轻妇人附和道,眼中满是对未来的不安与恐惧。
这些谣言不仅在民间流传,甚至渗透到了朝堂之上。一些原本对太子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也开始对太子的决策产生质疑,朝中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紧张。
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朱标的心情沉重如铅。这些谣言背后必有推手,但眼下更重要的是如何平息民愤,重振民心。
“皇叔,我们该怎么办?”朱标在书房内焦急地踱步,向朱瀚寻求对策。
朱瀚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殿下,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真相。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迁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具体该怎么做?”朱标急切地问道。
就在朱标心急如焚之际,一名下人匆匆走进书房,神色中带着几分喜色,高声禀报道:“殿下,有好消息!之前您亲自救助过的那些百姓,得知殿下被谣言所困,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要为殿下正名!”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连忙问道:“快说说,具体是怎么回事?”
下人详细禀报道:“那些百姓说,殿下曾多次微服私访,亲自解决他们的困难,从减轻税赋到解决春耕难题,桩桩件件都记在心里。他们感激殿下的恩德,不愿看到殿下被无端指责。现在,他们已经聚集起来,准备在市集、茶馆等公共场所为殿下澄清事实,揭露那些谣言的虚伪。”
朱标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紧锁的眉头也稍稍舒展了一些。他转头看向朱瀚,眼中充满了感激与坚定:“皇叔,看来民心并未真正远离我。有这些百姓的支持,我更有信心度过这次难关。”
朱瀚微微一笑,目光中满是赞许:“殿下仁德,自能感召民心。这些百姓的举动,正是殿下平日里体恤民情、勤政爱民的最好证明。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引导舆论,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朱标面前,声音虽颤但坚定:“太子殿下,老朽还记得那年春荒,是您亲自带着粮食和种子来到我们村,救了我们一家老小的命。那样的恩情,我们怎敢忘怀?如今有人敢诋毁您,老朽第一个不答应!”
旁边一位中年妇人接过话茬,眼眶微红:“是啊,殿下,我家那几亩薄田,年年受病虫害困扰,几乎颗粒无收。是您派人送来了新药和农技师傅,手把手教我们怎么防治,这才让我们有了活路。这样的好太子,怎么可能不顾百姓死活?”
人群中响起了一片附和之声,有的百姓回忆起太子减免税赋的善举,有的则感激太子在迁都过程中为他们规划的新家园。一位年轻的书生模样的男子,手持折扇,温文尔雅地站了出来:“殿下,吾等士子虽不事农耕,但也深知殿下心系苍生,所行皆为社稷计。谣言止于智者,吾辈愿执笔为剑,为殿下正名,让天下人皆知殿下之仁德。”
朱标听着这些真挚的话语,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他深深地向百姓们鞠了一躬,声音哽咽:“诸位乡亲,你们的支持与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我朱标在此立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都将不忘初心,继续为百姓谋福祉,为大明开万世太平!”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