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涂巡抚所奏准允许民间商人远贩东、西二洋就应加以限制,禁止与倭人交易。
对沿海所有对外贸易的商船,必须到月港办理手续,并在此装货出港、入港验货。
所有的船只必须申请“船由”或“商引”等凭证才能出海,出海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归国,就按照“通倭”之罪处理。
严禁携带硝黄、铜、铁等物品出海.”
张居正一开口,就被他和徐阶商议,觉得应该进行限制的条款都一一说出。
此时的硝黄、铜等物资,在大明朝都是极度缺乏的,硝黄可炼制火药,属于战略物资,而铜则是制造武器和铜钱的材料,大明朝一直备受铜矿不足的困扰。
至于铁,虽然产量巨大,可也属于管制类的战略物资。
大明朝从一开始,就对这些战略物资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国内供应不足的前提下,应该禁止贩运出去。
只不过,终究朝廷百官的视线欠缺,他们不知道在大明朝储量不足的这类资源,在外洋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完全可以用大明朝精美的手工艺品大批量换回这些紧俏的原材料。
而对于私底下从事对外贸易的海商们自然知道,可这些消息都被他们视为发家致富的窍门,捂得极严,根本就不会泄露半分。
朝廷中知道这些事儿的人,也都是自身家族从事海贸的人,当然也不会傻到把消息传播出来。
而那些收钱办事的官员,也就被他们蒙在鼓里。
在后世,很多人都只把眼睛盯在据传“隆庆开关”为中国带回多少亿两白银上,而很少有人考虑让大明朝利用海贸大肆从海外贩回紧俏物资,解决国内发展中遇到的资源不足问题。
这不是几船,几十船,只有当中华之人真正意识到海外有无穷无尽资源的时候,海权意识才有机会抬头,让他们产生打出去抢资源的想法。
魏广德来到大明朝,看了不少书籍,对于盛世有自己的看法。
所谓吏治清明,那是在开玩笑,历朝历代多少英明君王都无法解决的事儿,就算是到了后世,制度不断完善也是杜绝不了。
对于百姓来说,王朝盛世和官员怎么样其实没有关系,他们只会算计自己口袋里的钱。
只要百姓富足,不会吃不饱饭,对他们来说就是盛世。
而对王朝来讲,百姓安居乐业还不足以撑起“盛世”之名,你还要有足够的对外影响力。
大明朝本就是东方宗主国,所有外藩只能是藩属,所以对外还要有更强的声音,大明皇帝的意志,大明朝廷的政策能够影响周边,所有和大明有关系的藩国。
只有对内和对外都达到这样的程度,才可以称之为“盛世”。
而在魏广德看来,既然土地兼并不可避免,那就让无地农民进城吧。
进工场,进手工作坊,推动大明城市化建设。
让他们不再继续从土地里面刨食,而是用双手去打工,用劳动解决生计问题。
大明朝有当世最优良的手工制品,不怕不能垄断全球贸易。
均田地,那是开国皇帝干的事儿。
用武力抢夺上一个王朝遗留下来的资源收拢人心,以便自己能坐稳江山。
隆庆只是个守成皇帝,他不需要搞一次所谓的变革来稳定自己的帝位。
因为一旦再次对土地所有权进行变革,确实可以给王朝延寿,但是却会触动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其中也包括他魏广德的利益。
他家已经不再是大明朝崩山百户所的百户,而是在江西拥有广袤良田的大地主。
张居正还跪在前面不断讲述他和徐阶商量过后的决定,龙椅上的隆庆皇帝已经坐直身子,瞪大眼睛盯着他,心里也是翻江倒海。
魏广德研究了几年的东西,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被徐阶搞了个明白。
是的,徐阶提出的这些东西,几乎涵盖了魏广德能想到的全部,甚至很多魏广德没有想到的他都想到了。
比如禁止和倭国通商,魏广德一直就没提出来过.
(本章完)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