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天下 第556章 建国(下)(1/3)

晋国的高层,已经定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

张敬芳建议道:“王上,燕大人,卑职认为郑国的报纸上说的很对。

移民们来到这里风雨飘摇,只有王上建国,才能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晋王李凤鸣还没有回答,燕旗抢先说道:“张大人,你又何必听从郑国报纸上的吹嘘。

对郑国有利的事情,未必会对我国有利。

说句大不敬的话,百姓们只要过得好,从不在意皇帝是谁。

我们先不打出旗号,但相关的衙门要先建立起来。

等到时机成熟,顾大人也练出一支强军,这才是我们竖起旗号的机会。”

晋王李凤鸣赞同道:“没错,本王也是这样想。

至少要剿灭尼罗河两岸的土著部落,有实力抗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我们才能打出属于自己的名号。

我相信咱们君臣团结一致,建国的时机会很快到来。”

晋王李凤鸣关于是否建国,他直接一锤定音,决定建国的条件。

他用手指敲击着桌面,道:“咱们君臣继续进行,关于晋国的制度讨论。”

顾凌军将军表情严肃的说道:“王上,卑职对于晋国制度,只提出军方的要求。

军方全体上下都希望,保持类似大华的文武分治制度。

文官除非调印军职,否则不能随意插手军方的事物。”

晋王李凤鸣就是军队出身,还是负责统筹一切的参谋长。

他比军中的将领,都了解军队的脾性。

国君不能无限给前线军队大全,军队掌握巨大的权力,必然会形成藩镇。

又不能让文官把军队压制的太过,一只弱旅无法保护国家。

晋王李凤鸣看向顾凌军,他笑着说道:“本王也比较熟悉从大华传承的军制,大的框架不会改变。”

顾凌军听到晋王李凤鸣的承诺,他就不再发言。

燕旗继续说道:“晋国的大部分制度,都是继承大华的制度。

官员和百姓已经熟悉这套制度,我们的统治会更轻松。

今后发现哪些制度不合时宜,到时候及时改进。

关乎国家的定位,这需要王上亲自做主。

郑国重商,我们国家重视哪一方面。

还有辽国传过来的国民等级,我国是否向郑国一样,进行一些调整。”

晋王李凤鸣对于这些问题早就有所思考。

他立刻拿出几张手稿,交给燕旗等人阅读。

燕旗读着晋王李凤鸣的手稿。

晋国定位很清晰,以农业为主,生产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

并扶持一些加工业,加工种植的农作物,出口成品。

晋国位置靠近赤道,他还处在尼罗河两岸。

在尼罗河上修建水库,通过水渠灌溉大量的国土。

晋国大部分国土,都是较为肥沃的平原。

只要能挡住西北方向的沙漠戈壁扩张,大部分国土都能种植农作物。

燕旗看着晋国的这个定位,这比较符合晋王李凤鸣稳重的性格。

先成为一个农业国,在逐步向工业国攀登,这是比较适合晋国的成长路线。

关于国民等级,晋国与辽国和郑国都不一样。

晋国更关注血脉,只有认同华夏文化,并且父母双方都为汉族,才能成为一等国民。

汉族与其他种族混血,或是已经被华夏文化同化的人,成为二等国民。

其他自由民为三等国民,最底层的为奴隶,不算国民只算是国民的财产。

一等国民才能为官,二等国民可以为吏,并能参军入伍。

燕旗看完手稿,他把手稿递给顾凌军,看向晋王说道:“王上,臣对于晋国的定位没有意义,王上考虑的很清楚。

但对于国民等级,这是否太过严苛。

大华那里都只看文化认同,吸收了大量的土著。”

晋王李凤鸣语气冰冷的说道:“华夏文化同化能力极强,但也付出了血的代价。

我们不想成为代价,只能采用这种办法。

大华本土的汉族有多少,数百倍于土著。

这就像一滴墨水,滴入一缸清水中,很快就会被稀释。

大华可以承受同化所付出的代价。

匈奴何在?鲜卑何在?契丹何在?

数十上百年之后,也不会再有倭人,越人,暹罗人。

我们这里的情况,就像把一滴清水,滴露在一缸墨水中,很快就会把自身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