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会突然想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她颇有些惊讶。
“怎么?有问题?”李易笑着反问道。
“当然,你又不是在海外长大的,可是你说的小男女主角的故事,却好像不太像是我们国内的家庭会发生的故事。所以,你这个故事,肯定是以西方国家的社会家庭作为背景的,对不对?”慕晴点头道。
对此,李易并没有做解释。
果然凡事就怕脑补,很快地慕晴就没有继续追问,毕竟,徐楠楠的存在,她和李易彼此之间是心照不宣的。
所以,她下意识地就以为,李易是因为在那边,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故事灵感。
“那你岂不是要去那边拍戏?”慕晴顿时就有些不开心了。
“嗯,这种故事,放在国内,不合适。”李易摇了摇头道。
慕晴当然知道。
有时候故事是故事,背景是背景。
就好比,如果一部影片,里面的女主角是老外,那么大家天然地会自动代入他们“认知”当中的外国人的特点。
比如在对待一些事情上更加开放。
可能这样的女主角,她在私生活上,比如多谈几次恋爱,多交几个男朋友之类的,大家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因为在很多国人的认知当中,这在人家外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亦或者说,如果一个女人结过婚,而且是好几次,放在外国人身上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如果角色换成是国人的话,哪怕对方依然是生活在国外的,但是却依然无法让人理解。
只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不是个好女人。
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天然地就会认为这个女人,就应该以我们国人作为标杆。
但是像《砰然心动》这样的电影,放在国内市场上,让国内的观众来看,李易却一点不担心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有些东西,比如初恋,这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与其说《砰然心动》是一部关于懵懂的早恋的电影,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
他自己最欣赏的部分是两位男女主人公所经历的性格成长。
大部分爱情题材的电影都是事件驱动,而非性格驱动,人物的心理转变及行为选择往往由一次性或几次的突发事件所主导。
但《怦然心动》所要描绘的恰好是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成长与成熟过程。
影片里面的朱莉并非从小便热爱思考,她是在对美的天性追求中一步步意识到美的表象与内在之差;布莱斯也是从一个懦弱的小子开始一点一滴才学会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了勇敢。
至于两个人关系的部分,其实电影始终都没真正地展现朱莉与布莱斯之间有任何火花存在,但不得不承认,结尾那一幕极其动人。李易当然知道天使般的朱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可能存在的,自然更明白一个清贫家庭的父母教育孩子走自己的路,追求虚幻的理想与精神之美是多么得艰难,但能看到这样美好的人物与家庭终究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哪怕是在电影与中,哪怕心动之后依旧是深深的叹息。
这也正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因为电影本就是造梦的艺术,所以,把一些不可能变成可能,并且去塑造一个让人们信服的故事脉络,对于导演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其实男女主角本身处于那样的年龄,也并不适合有什么关系上的火花存在,因为真的有的话,那反而是画蛇添足,也不足以让这部影片变得那么的魅力十足了。
相反,正因为把控好了这样的尺度,让懵懂停留在懵懂,让美好点到即止,才是属于这个年龄段最好的爱情启蒙。
事实上,就好比很多人的初恋,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初恋,都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热恋。
相反,都是那种点到即止的小感动。
“你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怎么说呢?明明我能感受到那种属于年少时期的情感悸动,但是实际上故事却非常的干净,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独属于那个年纪的孩子的美好吧?”慕晴不再纠结于李易又要跑去北美那边,而是开始回到这个故事里面。